虽然双胞胎女儿车佳璐、车佳琪入学3个多月了,但车勇还清楚地记得2013年9月1日姐妹俩背着书包,欢天喜地到德开小学报到的情景。车勇是河北人,在位于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景津环保设备有限公司干电工。眼看着女儿一天天长大,但户籍还在河北,如何在德州入学成了他一块心病。
景津有1500名河北籍员工,许多人都面临这个问题。为解除企业用工的后顾之忧,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台外来员工子女就近入学新政策,仅景津就有50名外来员工子女享受到这一“政策红利”。
解决外来员工子女“入学难”,是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亲商、安商、富商”一流营商环境的诸多举措之一。市委常委、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魏洪祥认为,打造经济升级版,必须先升级营商环境,要用环境升级版涵养经济升级版。
近年来,开发区累计投入近200亿元配套资金,修建了40余条城市主干道和80多条支干道,铺设各类市政管线1000多公里。区内学校、医院、大剧院、体育馆等公共服务设施齐备。
“硬件现在都不差,关键看软环境。”党工委副书记朱青松表示,长期以来,开发区的工作人员早已形成了“只要项目定了干,剩下的事情我们办”的工作惯性,把为企业服务视作理所当然。他们着力推行对企业“零距离、零缺陷、零投诉”和“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三零三全服务”,从洽淡、立项、审批、开工、建设到投产、经营全程帮办。
区内企业雪榕生物生产食用菌,对湿度、温度等要求异常严格。开发区的工作人员就从气象局把德州有纪录以来的各项气象资料全部调出,进行科学分析后供企业参考。“其他地方很少有这样做的。”雪榕生物相关负责人感慨地说。
更具样本意义的是景津集团的发展。当年,景津集团董事长姜桂廷怀揣600万元投资项目来到开发区,工作人员像对待数亿元大项目那样对待景津。10年间,这个“小不点儿”发展成全球规格最全、产量最大的压滤机制造商,是压滤机及滤板国家标准主起草人。2013年,公司资产达23亿元,纳税2.54亿元。
“企业既要引得来,还要留得住,干得好”。这是开发区经济发展局局长许传信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为更好地服务区内企业,该局通过短信提示等信息网络化手段,告知企业相关产业信息和扶持政策,便于其及时掌握发展机遇。此外,开发区在财政并不宽松的情况下,去年投入几十亿元完善配套,今年又毅然决定今后三年由财政买单,补充300名公安干警,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一流的营商环境催生开发区内企业“多期”现象:景津连续多年膨胀式发展,去年收掉了在河北景县的老公司,“整编制”进驻开发区;德州双汇落户以来,先后追加投资15亿元,建设一、二、三期项目,成为除集团总部外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基地,他们的四期项目也正在紧锣密鼓谋划、实施。
在保持招商优势的基础上,开发区管委会意识到“转调”升级,就要将眼界放开,一手抓外部引进,一手抓内生增长,更加注重从政策层面支持本地企业发展。加大财政引导扶持力度,集中有限的财政资金,运用贷款贴息、产业基金、政府采购等方式,鼓励企业增加投入、扩大规模、优化升级。广开融资渠道,加大金融机构招商力度,搭建政银企平台;鼓励民间资本加快进入,凡是对外资开放的行业和领域,不限投资主体,不限创业形式,不限发展速度,不限企业规模。做好攀大附强谋合作、借势提升促裂变文章,将重点企业全部推向招商一线, 不断推进骨干企业与知名央企和国内外500强企业合作。坚持一企一策、分类指导,逐一帮助企业制定发展规划和膨胀措施,不断实现技改提升和规模扩张.
(初审编辑:王静 责任编辑:张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