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育恒 本报通讯员 贾鹏
如何解决长期困扰农村公路建设的“难建、难管、难养护”痼疾?
乐陵市突破瓶颈制约,在全市率先引入农村公路BT建设模式,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纳入县级财政预算,积极探索农村公路“建管养运安”一体化发展整体推进,实现“管理、养护、绿化、宣传、客运、安保”六同步六覆盖,让广大群众安全便捷出行,充分享受农村公路建设的“红利”。
建设:打通“断头路”,开辟“通达路”,形成网化格局
“原来公路只修到村口,现在好了,公路贯穿了全村,出门方便多了!”1月12日,走在平坦的水泥路上,市中街道办事处李连池村党支部书记李全兴如是说。
不仅李连池的路通达了,2014年该市大大小小的300多条农村公路一一修通,极大地改善了农村交通条件。
长期以来,乐陵市农村公路路况老化严重、养护不足,且原有道路呈“树枝状”布局,互通性差,百姓迫切希望改善交通条件。
乐陵市委书记鄂宏达说,要以“啃硬骨头”的精神破解农村群众出行难题,把这一最基础、管长远的问题解决好。
2013年7月,该市列入全省农村公路网化示范县,该市统筹规划了“双十双环”城乡路网主框架和“三纵三横一环”农村公路网。两年来,该市建成了131公里的大外环,覆盖了所有乡镇;修建了400多公里的乡路、村路,形成了村村相连、路路相接、出行便捷的农村交通“环状”路网格局。
在公路建设中,该市推出了“工程菜单”供群众自主选择,修什么样的路,群众说了算。同时建立健全“企业自检、财政跟踪、行政监督、廉政监督、社会监督”等监督措施和倒计时施工责任制度,确保工程合格率达100%。
驱车行走在穿越枣林的全长10余公里的乐三路上,该市交通局局长钟云生告诉记者:“这条路属县道,宽5米,是乐陵市农村公路网化工程BT项目中的一条。”
为破解资金瓶颈,该市率先引入BT模式,引进天安基(上海)工程公司投资建设大庆路、乐三路等9条道路,总里程73公里,总投资9476万元,采取投资建设——回购的运作模式,有效地缓解了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压力。
管养:市场化运作、专业化养护,形成“有钱养路、有人管理、管之长效”模式
一辆三轮车,一把扫帚,一张铁锨,身着黄马甲,在黄夹镇赵古屯至梁锥村路段,记者见到了正在巡视乡村公路杨忠泉老人。杨忠泉是黄夹镇前杨村村民,从事乡村公路养护源于当地2014年8月开始实施的乡村公路管理养护举措。
“离家也近,干着这边的事,也耽搁不了家里的活。”身体硬朗的杨忠泉老人说。他每月可以领到550元的工资,工作好了还有奖金。
像杨忠泉这样的乡村道路养护员在乐陵已有230人,使该市600多公里农村公路实现了路有所养。2014年9月,乐陵市专门出台《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办法》,理顺管理体制,落实养护责任,做到了“有钱养路、有人养路、有人管理”。由市财政每年列支360万元将农村公路养护纳入预算,对县、乡、村道路进行日常养护,规定每名养护员每天至少进行两次巡逻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该市还将各乡镇(街道)乡村公路管护情况纳入年终绩效考核中,确保全市农村公路畅通。目前,该市农村公路的列养率达到100%,好路率达到80%,其中县道90%,乡村道70%。
运营:公路修到哪里客车就通到哪里,构建起城乡衔接、安全畅通的客运一体化格局
1月13日清晨,笼罩在乡间的薄雾尚未散去,一辆红白相间的公交车缓缓驶来。乐陵市铁营镇大白张村公交车站前,正在等车的村民们面露喜色。
“通上公交车以后,四里八乡的没有不拍手叫好的。上车一块钱,半小时一趟,村民出行方便多了!”村民张忠民感慨地说。
以前,大白张村口总是汇聚着各种“小面包”,村民要到镇上、城里去,通常都会选择这种车,4块钱一趟,有时候遇到刮风下雨的特殊情况,就是出了10块钱也没人肯送。长期以来,村到村、村到镇的客运一直是普遍存在的城乡公交“短腿”,特别是一些稍显偏远的地区,群众出行难的问题便愈加凸显。
乐陵市把“修好农村路、建设农村客运”作为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目前,该市城乡公交及村村通班车123辆,运行线路25条,出租客运汽车198辆,遍布该市16个乡镇街道1000多个村庄,惠及农民群众50多万人,构建了城乡衔接、资源共享、方便舒适、安全畅通的城乡客运一体化的交通新格局。
安保设施是农村公路运行安全有序的重要保障。乐陵市先后投资400万元,完善各类道路交通标识2000件(套),并与公安系统天网工程无缝对接,严格限高和实时动态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