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鲁西北抗日战争大事记

2014-09-03 16:07:00来源:大众网作者:

  1月下旬 冀南军区再次派部队开辟运东 28日,军区七旅十九团、二十一团及部分地方武装,夜袭夏津县城,除伪县政府和日伪两个小队的据点外,全城均被我占领。此役共消灭伪军两个中队、1个小队,俘敌近200人。我军拂晓撤出,到大李庄、胡官屯休整后回运西。这次开辟运东震慑了敌人,扩大了影响,但仍未站住脚跟,打开局面。

  2月 武工队开辟运东取得进展  冀南区党委和军区吸取前几次派大部队开辟运东未果的教训,决定从部队和地方抽调一批干部,组成宋东旭(十九团党总支书记)为队长,王大华(十九团政治处主任)为政委的武工队(下分手枪队、长枪队、坐村队),渡河东进到运东地区,在当地党组织的配合下开辟工作。武工队先进恩县三、四区活动,以“三分军事,七分政治”为原则,采用“坐村”和“昼伏夜出”、“封锁院落”的方式,开展群众工作和对伪军、伪属、道会门及其他社会上层人物的统战工作,并利用群众过旧历年走亲拜友的机会,进行广泛宣传,扩大我党我军的影响,继而发动群众开展武装斗争,打击伪顽势力,同时,进行减租减息、实行合理负担和开展反奸反霸斗争,从而大大提高了群众觉悟,恢复、发展了党组织及抗日武装。在此基础上,恩县二、三、四区于6月建立了抗日政府和游击队。接着,武工队把开辟工作的重点转移到恩县一、五区,平原五区,夏津四区,高唐六区及武城南部5县交界地带。7月,十九团3个连,改番号为运河大队,与以高震为队长的另一支武工队,先后进入运东地区活动。这几支队伍紧密配合,协同作战,连续打击恩、夏、武、高之敌,攻克日伪军据点多处,扩大武工队的活动区域,建立了一些抗日政权。此次开辟运东的胜利,使抗日游击根据地向东能到津浦路,与冀鲁边区的部队取得联络,向北逼近德州,并可向东南发展。

  3月25日 易良品牺牲 冀南六分区司令员易良品,在枣强西高庄遭合围,突围中身负重伤。翌日,牺牲于该县油故村后方医院。

  3月 恩县建立县大队 县委书记李学实兼任指挥长,于冠群任副指挥长,尹文昌任大队长。

  3月 恩西区委成立 为了加强恩县西部地下党领导,恩县县委在四区西区西王屯成立恩县工委,由万里(原名刘长征,西岳觉寺人)负责,高祥云为组织委员,鲁子清为宣传委员。工委的任务是巩固和提高现有组织积极发展党员,迎接新形势的到来。同年6月,恩西各区委建立后,恩西工委即撤销。

  4月 许营子遭遇战 冀南军区十九团在夏津县许营子、老庄一带与降日之杨英贤部遭遇,我军击毙伪军20余人,缴获机枪1挺、其它枪支一批。

  5月22日 夏盛祖牺牲 六分区政委夏祖盛,在枣强南大马村战斗中光荣牺牲。

  5月 六地委精简机关 根据上级关于精简上层、充分下层的指示,六地委群众组织除武委会外均撤销,由地委统一领导群众工作。

  7月 冀南开展生产救灾 由于部分县持续干旱,土地无收,灾民饿死甚多。全区各级党、政、军帮助人民生产自救,并开展借粮斗争,使群众度过灾荒。

  同月 冀南六地委办《运河报》 冀南六地委任命路辛(现名马家骏)为《运河报》社长兼总编辑。

  9月27日 日军在运河掘提放水 日军在临清大石桥、夏津渡口驿等处掘堤放水,并破坏漳卫河堤,致使洪水泛滥,冀南30余县遭严重水灾。经长期大旱和雨涝后,又遭严重水害,致使百姓无粮吃无房住,霍乱病开始流行。

  9月 运东办事处和恩县抗日政府成立  为了更好地开展运东工作,建立巩固和运东抗日根据地,冀南六地委和六专署决定在恩县设立运东办事处,负责运东各县的政权建设和行政工作。刘子蔚任办事处主任,夏克任民教科长,张超任财政科长,郝振武任公安科长,刘宙光任秘书。同时,成立恩县抗日政府,刘子蔚兼任县长。

  秋 齐河、禹城进行减租减息 各村建立贫雇农减租减息小组,与地主谈判,按100斤租交30斤计算,废除50-80%的利率,从而初步减轻了贫雇农的负担。

  10月10日 运东地委部署夏津武装斗争  运东地委在恩县侯王庄召开有地委敌工部长庞钧、武工队长宋东旭、夏津县委书记纪照青等人参加的会议,部署进攻夏津之敌,确定在军事行动中,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会后,宋东旭率武工队进入夏津北部。

  11月 中共中央冀鲁豫分局成立  为加强冀鲁豫、冀南两区的统一领导,中共中央决定成立冀鲁豫分局,任命黄敬为书记,宋任穷为组织部长,李菁玉为宣传部长,张霖之为民运部长,张玺为秘书长。冀鲁豫分局通称平原分局,领导冀鲁豫、冀南两个区党委。

  11月 六地委书记易人 冀南六地委书记文建武赴延安,区党委决定仍由赵一民任地委书记。

  冬 运东地委举办党训班 运东地委在恩县陈、林、刘、李、马庄一带举办为期半个月的党员训练班,由赵毅、祖兆春负责,对党员进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李超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