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34-2778800

通讯员qq群:144738782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当前位置:典型风采

宋兆明:17年执着铸就铁血警魂

2014-04-26 19:56:00 作者:翟岩 来源:大众网德州频道
时间改变了自己不能改变的,也改变了自己不想改变的。在这段艰难的历练中,不是所有人都能经受住考验。

     

      大众网德州4月25日讯记者 翟岩 通讯员 王强 阎然)时间改变了自己不能改变的,也改变了自己不想改变的。在这段艰难的历练中,不是所有人都能经受住考验。17年,是又一条好汉长大成人的漫长岁月,不知有多少物是人非,那所有留到最后的坚持,总令人有些心生感动。

        1997年12月10日,是他永远铭记的日子。那一天,他还是个少年,站在墨绿色警装队伍里,握紧右拳,面对警徽庄严宣誓。17年后,他走上领导岗位,轻轻放下,半生戎马背后的辛酸,毅然执着地冲锋在一线。

      他就是宋兆明,今年38岁,中共党员,三级警督,现任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事故处理大队政委。

      

      17年的执着,创造许多奇迹

      

      372辆车,连起来达一公里远;7200分钟,能看完多少部电影?这是宋兆明在一起逃逸案件中摸排车辆总数,和需要查看的监控录像时长。

      2013年7月17日23时许,省道101线黄河涯镇辛庄北村口处,发生一起恶性死亡交通肇事逃逸案,一辆黑色越野车连撞两辆自行车,致使一人当场死亡、一人受伤。事故发生后,宋兆明同志连夜带领值班民警迅速赶赴现场,进行了严密细致的勘察取证。

      事故现场除遗留一些部分汽车散落物外,没有其他任何有价值的线索。面对僵局,宋兆明迅速召开案情分析会,成立“7.17”案专案组。

      他带领专案组调取德城区范围内所有与嫌疑车同类型的车辆,进行逐辆排查,做到见车见人,结合沿途事故时段前后两小时的监控录像及治安卡口照片,作比对分析。于7月30日终于确定嫌疑车辆。

      13个日日夜夜里,他带领专案组摸排车辆372辆,查看监控录像300多个小时、7200分钟。那段时间,他吃住在大队里。等回家,满脸胡渣。妻子递过去一双筷子,他摇摇手:我先睡一会儿。

      在一次内部调研中,宋兆明的研究课题是《论侦破交通肇事逃逸案中的“亮剑”精神》。文中写道:办案民警的高度责任感和敬业奉献精神,是侦破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的重要因素。事故逃逸案侦破工作不仅要求办案民警具有全套精湛的专业技能及丰富的办案经验,而且应有不怕艰苦,坚韧不跋的定力。

      宋兆明处理的万余起交通事故中,未发生一起悬而未结、上访信访案件,并破获了数百起重大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其破获率位居全省前列。他在工作中发扬雷厉风行、锲而不舍、攻坚克难的顽强作风,始终有一股不破不撤的冲劲,和一颗沉得下去的恒心。

      担任领导职务以来,宋兆明分管的事故处理工作,连续八年无上访和积压案件,肇事逃逸破案率达到99%,受到上级领导和各界群众一致好评。特别是在2013年全市公安系统机构改革后,宋兆明同志调任德州市事故处理大队政委,任职短短两个月的时间,他带领大队民警刻苦攻坚,连续侦破“7.17”、“9.14”等多起影响较大的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受到省市多家媒体的采访报道,赢得受害人家属的尊重和上级领导的肯定。

      

      17年的执着,源于克己奉公

      

      宋兆明说,“花”分两种。一种是做花的花,供人观赏,生得鲜艳。另一种是入药的花,良药苦口。警察这个群体,无疑是后者。

      走上领导岗位后,宋兆明没有闲下来。有了更多时间和经验后,他开始钻研,从几大事故赔付困难中,探索人民调解新机制。为使事故双方达成一致,民警都要几费周折,事倍功半。他就在想,应该有专业的调解队伍,让法院、律师、保险公司都参与进来。他反复琢磨思考,起草各种文件、制度,待想法成熟后,在征得大队支持后,在事故处理中心建立起“四位一体”的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机制。

      此项赔偿机制,得到群众们的一致好评,德州市公安局还曾召开了现场会在全市予以推广。据不完全估计,利用此项机制,调解各种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160余起,成功率达到了99%,充分显示了优越性。另外,宋兆明同志还创立了事故处理“七快”、“七公开”工作法,总结出处理肇事案件“三字诀”,在工作中被广泛使用。

      身处事故处理工作,宋兆明几乎天天面临权力关、人情关和金钱关的考验。面对考验,他时刻用一名共产党员和人民警察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告诫自己清清白白做人,堂堂正正做事,自觉抵制歪风邪气,一身正气,秉公办案,不徇私情,决不办人情案、关系案、油水案,以一腔纤尘不染的浩然正气,书写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无限忠诚。

      有一次,浙江某单位一辆运输车与本地个体户李某的车辆相撞。李某考虑自己是本地人,对方又是单位公车,想让对方多赔些钱,拿钱找宋兆明说情。宋兆明知道了他的意图后,当即对他进行了严肃批评:“秉公执法、公正处理交通事故,是法律赋予交通警察职责,无论对公对私还是外地、本地,谁都不能徇私枉法。”事故最终认定李某负主要责任。浙江司机当时非常感动,紧紧握住宋兆明的手说:“我一个外地人,万没有想到这次事故能处理得这么公正,德州交警真是好样的!”

      去年秋天,宋兆明的一位亲戚因事故托他关照。宋兆明把亲戚打发走,带领民警认真分析调查现场,最终认定亲戚负事故全部责任,气得亲戚要与宋兆明断绝关系,后经耐心说服教育,亲戚终于接受责任认定。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自宋兆明从事事故处理工作以来,共拒绝吃请达500多次,拒收礼品5万余元。

      “我如果徇私枉法,那么受害人的利益谁管?法律的公正何在?不合法律规定的事儿,关系再近我也不能办。”在宋兆明的心中,始终有一杆秤,用来衡量的砝码就是法律。

      

      17年的执着,咽下许多辛酸

      

      生活,愿意给那些坚强的人一些磨难,然后用时间来证明他的坚强。

      宋兆明的儿子出生没多久,一天夜里12点,手机响了。值班民警报告:“有事故,请归队。”他急忙穿上衣服往外走。妻子沉默了一下,说:“你去吧,家里没事,要注意安全!”那天晚上从现场回来,己是凌晨5点左右,望着床上熟睡的妻儿,宋兆明的心内疚了很久。

      这种内疚,随着辜负的增多,越来越重。宋兆明的儿子,查出神经性耳聋,处于语言治疗期。在长达十多年时间里,只有妻子一人照料。他想抽出个整天,陪孩子练练发音。一次次,准备好书籍后,就接到大队通知,有重大交通肇事逃逸案需要处理。他所能做的,只是再次抱歉笑笑:“儿子,对不起”。

      每一次,儿子使劲拽着他的衣角,眼噙泪水,用不大流畅的语言大声喊:“爸爸,我想你”。那些话,总容易刺痛一颗心最柔软的部分。有时同事劝他,留下来陪孩子吧。他只是说:“孩子这病,不是一天两天能医好的。但案子不等人,得抓住第一时间勘查现场。”

      这些话也许是在劝自己,将转身走出家门时要溢出来的泪水回收。他一直愧对妻子和儿子。

      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有一首诗: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宋兆明把这首诗作为激励自己的座右铭。而这首诗,也正是他个人的写照。17年来,他舍小家顾大家,一心扑在工作上,24小时备勤、365天备战。

      在向新报道民警进行动员时,他说“警察的人生须有点不同,这种不同就是多了一众家人。他们和我们没有血缘关系,可他们身上滴的血溅在警服上,就与我们有了关系。”

      2008年,宋兆明的儿子病情发作,在北京住院治疗,因大队工作脱不开身,在长达两个多月的时间里,还是只有妻子一人陪护。他只能抽时间匆匆前去探望,匆匆赶回。现在提及此事,一向要强的他,眼里含了泪水。他把视线转向窗口方向,避免让人看见。

      

      17年的执着,经风历雨无怨无悔

      

      采访宋兆明时,有记者曾问他,你后悔做警察吗?

      “要是后悔,从一开始,就不会站在那里。”他说:“警服是一件有魔力的衣裳,穿上它,就不想再脱下来。即便,我们会为此付出了很大代价。”宋兆明说完,指了指不远处十字路口中间,一名交警笔直站立,白色的手套在空中飞舞,像交响乐团中央的指挥棒。

      17年,是6千个日夜,15万个小时,5亿多秒钟,足够滴水穿石。他的心能有多硬?他对儿子说过千余次道歉后,他摸排过上万车辆后,他洒下几十万滴汗后,都没有变过初衷。

      2013年,宋兆明被授予“德州市五一劳动奖章”。他在获奖感言中这样说道:“这些年,执着于入警宣誓时那句庄严的承诺,我经历风雨、经历艰辛、经历困苦,但无怨无悔;我面对过风雨、面对过沙尘、面对过冰雪,但痴心不改。”

      17年来,宋兆明将火热的青春奉献给自己钟爱的公安事业,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捍卫平安的赞歌,用自己一身的凛凛正气,铸就铁血警魂,这正是作为一名人民警察的执着。

      

      

      

      

      

      

    (初审编辑:张洁   责任编辑:白雪)


友荐云推荐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关于我们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业务拓展 - 人才招聘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13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webmaster@dzwww.com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音像制品出版许可证
鲁ICP备09023866号 新出网证(鲁)字02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