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翠英走访辖区群众
大众网德州5月27日讯(记者 石少军 通讯员 王强 阎然 高明)在德州市临邑县迎曦大街,很多商户和居民都认识这样一名民警大姐——笑盈盈的模样,见了谁都爱打招呼,每隔几天就会上门走访,了解大家有何困难。从正科级到普通社区民警,20余年三易岗位,她固守着警察职业道德,坚守着警察职业信仰。
这名社区民警叫刘翠英,去年来到警务室工作,年近半百,大家都亲切地喊她“刘大姐”。由于到警务室的时间不长,很少有人了解刘翠英的经历。其实,她是一名已经从业27年的老民警,多次获得表彰。在本已将退居二线的年龄,她又来到一线,只因对警察职业的忠诚与热爱。
美丽警花业务能力闻名全市
19岁那年,刘翠英圆了儿时的一个梦想,考入山东警校,并注定她就此与警察职业结缘。
毕业后,她来到临邑县公安局户政部门,领到了一个“大活”——给全县老百姓办理身份证。时值全国办理“一代证”,年轻有文化的警花刘翠英成为业务骨干。那一年,全县30多万人的身份证都是挨个从她手上办出来的。2002年,她以总分第一名的上岗成绩成为出入境管理科科长,一干就是11年,连年工作全市名列前茅,个人也获得了“全市优秀女警官”称号。
就在去年,已经47岁的刘翠英转岗来到县公安局城区派出所,成为一名普通的基层社区民警。
她让社区秩序大变样
去年的3月22日,是刘翠英到社区警务室上班的第一天。正赶上警务室装修,一进门,刘翠英就拿着扫帚打扫起了院子,27岁的同事李广玉对此印象深刻,“刘姨以前是领导,但是没想到这么没架子。”
不仅没架子,自从来到警务室,刘翠英就是最勤快的那一个。每天早上8点,她第一个来到警务室,下午最后一个离开。这是她多年工作养成的习惯。在户政科工作时,正是户籍制度快速发展的时期,来办业务的老百姓特别多,其中很多是农民。由于老乡不了解城里的工作时间,很多人一大早就来了,为了不让老百姓等着,从那时起她就养成了提前半个小时到单位的习惯。
辖区内的一处便民市场,前年大雪把市场内的棚子压坏了,商户们就把摊位摆在了外面,占道经营。每到出行高峰期,路面交通一塌糊涂,由于商户不注意卫生,市场内一片“脏乱差”场景。刘翠英在走访中了解到这一情况,联合工商、城管和交警等部门进行整改。
没多久,大棚修好了,商户入棚经营,路面让了出来;放了垃圾桶,商户不再乱扔乱倒,卫生问题得到了解决;划出了停车位,再没人乱停乱放……
短短一年间,警务室入户走访满意率100%,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100%,辖区内“两抢一盗”案件同比下降了32.3%。
为了职业,好脾气也曾发过火
取得这样的成绩,在了解刘翠英的人看来是必然。
有人说,社区民警工作不好做,整天全是些鸡毛蒜皮的事。但刘翠英对此却有自己的理解:社区民警处在第一线,也是和老百姓最密切相关的岗位,“立警为公,执法为民”,这句入警誓言在社区民警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
多年的服务窗口工作经历,让刘翠英服务百姓有了独特心得。就拿最简单的警民交流而言,刘翠英讲究的是“看人说话”。“如果是和年轻人沟通,可以用一些术语,因为现在年轻人文化水平高,一说就明白;如果一看是老人,就要尽量说一些白话,少说术语,而且还得注意声调,既要让老人能够听清,还不能让人感觉是在吼。”
对于刘翠英,街坊邻居们的评价是“好脾气”,同事们则充满了尊敬。
派出所教导员洪英武评价刘翠英是“柔中带刚”,好脾气的背后是对职业十足的敬重。他见过刘翠英发脾气,起因是一名群众在公安局破口大骂。“如果骂我个人的话,我不会发脾气,但他因为自己出了问题导致业务没办成,就骂公安如何如何,让我很生气。”刘翠英说。
对于警察职业的执着坚守
在去年的转岗之后,很多人对此不理解,“这么大年龄了,为什么还要去一线呢?”
对此,刘翠英认为这是难得的基层锻炼机会,更丰富了自己的警察职业阅历,“我年龄虽然大了,但是心不老,仍然愿意为百姓多服务几年。”
话虽这样说,但去年,她搬出工作了20多年的县公安局大楼时,心里满是不舍。“早就熟悉了这个地方,忽然要换了一个环境,心情很复杂……”
这并非是职务高低转变造成的心理落差,而是因为对岗位的深厚感情。曾经被人称作“刘科长”的刘翠英,现在最喜欢让人直接喊她“老刘”,“不想让同事们把我当领导对待,而是想着大家一起好好相处,把工作干好。”
年轻时,刘翠英最喜欢的运动是排球,她在场上的位置是二传手。在警察岗位的二十余年时间里,她依旧扮演着“二传手”的角色——意志坚定,团结同事,协调服务。刘翠英说,今后她继续在警察岗位上为百姓服务的年数不多了,但她只要身着警服一天,就不会愧对这份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