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34-2778800

通讯员qq群:144738782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当前位置:典型风采

张胜轮:一个农村派出所长的“架桥”工作法

2014-06-25 15:59:00 作者:马宝涛 来源:大众网
从拉近群众距离的“连心桥”,到便民利民的“立交桥”,再到截断不法分子出路的“独木桥”,张胜轮带领干警们给自己找了一些“麻烦”,但却实实在在地使辖区百姓受益匪浅。

      物小传】张胜轮,男,汉族,中共党员,1976年12月出生,山东省宁津县人,大学学历,现任山东省宁津县公安局杜集派出所所长。参加工作17年来,始终就职于基层一线,忠诚履行职责使命,先后两次荣立个人三等功,多次被评为德州公安工作先进个人、宁津公安工作先进个人。

       

      张胜轮:一个农村派出所长的“架桥”工作法

       

      大众网记者 马宝涛 通讯员 崔秋芬

       

      

      张胜轮深入田间地头走访群众

       

      6月23日,农历五月二十六,是宁津县杜集镇赶集的日子。来自大刘集村的王海林到集上买扫帚,顺路跑到镇上的派出所,一来看看“所长亲戚”张胜轮;二来报告一个好消息,张所长帮联系的一个新客户订做了一批纸箱,他约模着一个月能多挣200块钱。

      张胜轮四年前来杜集就职前,这个当年41岁的农民,从来没跟警察打过交道,“见了警察打怵”。而如今,竟然跟警察走动得“比亲戚还香”。这一变化,缘于张胜轮在警民之间架起一座“连心桥”。   

      就像筑桥工程师,除了“连心桥”,张胜轮时刻都在建造着功能各异的“桥”——架起“立交桥”,辖区群众通过派出所办事越来越顺畅了;架起“独木桥”,截断了不法分子的出路……

      派出所处于公安工作最前沿,所长的指挥能力、决策水平,甚至综合素养,决定着一方百姓的安全与福祉。通过“架桥”工作法,张胜轮将一个辖有109个村庄、107平方公里的纯农村派出所,由全县治安工作“倒第二”,改写成为“正第一”。

    张胜轮帮困难群众王海林办起纸箱加工作坊

      

      百村大所的“最高指挥官”,架起群众“连心桥” 

      

      张胜轮2010年上任杜集派出所所长。如今,除了王海林,跟他成为“亲戚”的还大有人在,几乎遍布辖区所有109个村庄。

      因为打心眼里承认这门“亲戚”,大二学生刘凯玲每个学期都主动向张胜轮汇报学习情况;农民韩广礼时不时就跑到张胜轮的办公室,跟他交流教育孩子的经验;78岁的独居老人王树国病危时,唯一要求是让医生给张胜轮打电话,想见他一面……

      张胜轮的“亲戚”有普通农民,也有商贩民工,各色人等,男女老幼,无所不包。无一例外的是,没有一人跟他有血缘关系。

      “说到底,服务群众是公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跟群众心连心,才能把工作做到老百姓心坎上。”谈到架设“连心桥”的目的,张胜轮如是说。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张胜轮在工作中时刻有意识地“架桥”。

      杜集派出所地处宁津县杜集镇,位于宁津县城东部,面积107平方公里,辖109个行政村,5.4万人,10万亩耕地,是一个典型的农村派出所,且与外县交界,安全隐患大,“小事”多而杂。

      2013年3月,辖区张端村一村民在修理挖掘机过程中被碰伤,医治无效死亡。案件发生后,张胜轮带领民警参与调解工作,一下子调解了5天4夜,最终矛盾化解了,当事双方达成协议。同时,双方被张胜轮的能力与真情所感动,都跟他成了“亲戚”。“工作中一定得用真心,吃点苦受点累算不上什么,能调处的调处,能帮扶的帮扶,这样的付出势必会架起民警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张胜轮说:“老百姓遇上事,都需要一个公道人、热心人,你对群众好,群众会记你一辈子。”

      对辖区群众如此,面对“路人”,张胜轮依旧满腔真诚。6月12日晚上11点多钟,派出所接到110指挥中心出警指令,张胜轮亲自驾车来到314省道。原来,一位从乐陵方向驾驶收割机过路的外地麦客求助,称其准备前往事先联系好的柴胡店进行麦收作业,但被一位张学武农民拦截,要求就近收割。张胜轮弄明白事情原委后,本着尊重求助者意愿的原则,二话没说,一路警灯将其引领至目的地。事后,这位外地麦客专门打来电话,称杜集警察办事公道,“我现在已经转场到河北收麦子了,但是心里时刻在感念杜集警察,返程时一定上门拜访。”

      

    张胜轮到辖区群众家中走访

     

      以派出所为桩基,架起群众办事“立交桥” 

      

      时下,鲁西北地区麦收基本结束,但仍未全部入囤,杜集派出所门前的小公路上被农民晒满了金灿灿的小麦。

      6月23日中午,张胜轮手里拿着一摞红红绿绿的宣传材料,左拐右绕地躲着路上的麦子走街串户“送政策”,“听说来了几个新商户,趁中午不忙给大家说说新出台的落户程序。”

      “户籍业务一次性告知单”,是张胜轮手里的宣传材料之一,印制这样的“告知单”,是宁津县公安局最近在全县推广的一个新做法,不管是出生落户,还是户口迁移,上面都清清楚楚地写明了需要提供的每一项材料,以及申请和受理时间,甚至由哪个民警受理等信息一应俱全。

      一次性书面告知,杜绝了群众办事多跑冤枉路等情况的发生。而这种既便民又对民警起到约束作用的“经验”,就来自于张胜轮,做法去年起在杜集派出所实行后受到群众好评,今年全县予以推广,越来越多的群众将从中受益。

      张胜轮考虑便民,从来不单单就事论事,而是表现出明显的发散性思维。他说,当初自己设计这个表格,就是因为有个村民前来给孩子落户,正常办理就可以,但对方还把村支书给请来了,一是自己不明白具体手续和流程;二是认为托人办事会顺利一些。

      办事托人,尤其是跟政府部门打交道要托人,这是农村居民多年形成的“习惯”。“生了孩子落户口,本来就是派出所正常的业务,但是很多群众会下意识地找个熟人帮忙,”张胜轮无奈地说,“这肯定是个不正常的现象,损害了政府的形象,还让老百姓增加了不必要的负担,当时那位群众平时抽2块一包的烟,却给我拿来一包10块钱的,当然我不可能收,不过群众确实破费了,而且我考虑他回去以后很可能还得‘感谢’支书。”

      于是,张胜轮开始琢磨如何改变群众的这种“习惯”。他首先从派出所业务做起,从自己和下属做起,群众在办理公安业务时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了清风正气。

      40岁的王连枝嫁到杜集28年了,这个来自四川凉山的妇女一直没有户口。张胜轮从王连枝小叔子口中无意中得知了这件事,还听说他们为此找了很多人都没办成,谁想张胜轮一拍桌子:“这事我给你办,谁也别找了!”对方半信疑地点了点头。

      张胜轮经过调查和收集材料,并与王连枝出生地取得联系,两个月后,果然将户口簿送到了王连枝手中,她感激万分。

      取得群众信任与感谢,这仅仅是让群众“办事不求人”的收获之一。事后,王连枝主动提供线索,公安机关据此破获了一起积案。

      然而,群众的诉求五花八门,也便难免涉及公安之外的其他部门。一次,张胜轮在上门为行动不便的群众办理身份证时,得知辖区村民刘吉梅患有乳腺癌,其丈夫患有腰间盘突出,婆婆已经八十多岁,家庭生活困难。为此,他三番五次找到民政部门,为刘吉梅申请到了大病医疗救助。

      张胜轮得知辖区有一名哈尔滨体育学院大二学生,为了供养弟弟妹妹打算辍学。张胜轮经过两个多月的奔走协调,为其申请了每年6000元的助学贷款,然后联系学校免除了其弟弟妹妹二人义务教育期间的书费,还为其妹妹申请到了1200元的特困生资助……

      日常工作中,但凡张胜轮了解到的群众困难,不管需要找哪个部门,他都会自找“麻烦”,力所能及地出面协调,进而以派出所为基点,架设起一座“立交桥”,让群众办事越来越顺畅。

      

      截断不法分子出路,架起“独木桥” 

      

      在一些不法分子看来,他们外出时遇到警察是一件“不吉利”的事,哪怕有警车从身边驶过,或者远远地看见警灯闪烁,大都会约束自己当天不“干活儿”,因为他们认为这预示着“伸手必被捉”。

      于是,张胜轮只要有时间就上街“闲逛”,有时步行,有时开着警车,在加大巡逻力度,起到震慑作用的同时,还增加了不法分子街面“见警”的机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间接降低了发案数量。他说自己四年前刚刚上任时,辖区大约隔上一两天就会发生一起盗窃案。而在记者采访时,当被问到最近一起案件时,他思索片刻后说:“好像最近一个月,一起也没发生过。”

      当然,除了上述“窍门”,杜集派出所各项工作的一路领先,更离不开他过硬的业务素质,比如终年如一的严打态势,让不法分子闻风丧胆;创新矛盾调处机制,仅去年一年就协调纠纷220起。其中,他的“独木桥”战术是一大亮点,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对不法分子围追堵截,使打击对象无处可逃。

      2013年7月,杜集镇大郭村两村民因琐事发生纠纷,后相互殴斗,一方受伤。张胜轮排除各种干扰,历时10余天对案情进行了彻底调查,然后直接将案件移送检察院审查起诉。因证据确凿充分,法律手续完备,故意伤害罪成立,本以为能侥幸逃脱法律制裁的加害方,被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缓刑一年。这也宁津县公安局办理的首起轻伤害直诉案件,为各执法单位处结轻伤害案件提供了借鉴。

      如今,在杜集镇辖区,不法分子越来越收敛,有的洗手不干了,当然也不排除有的被张胜轮的“独木桥”战术挤到了周边地区。但无论如何,这都换来了社会和谐,一方平安。随着治安环境连年改善,经济环境也快速好转,群众干事创业没有了顾虑。

      “在街上做买卖有种安全感,万一出点意外一个电话警察准到。”面对记者,在杜集街上经营着一家家电门市部的郝丙训对干警连声称赞,他说自己家曾跟邻居之间发生过宅基地纠纷,在张胜轮的调解下,两家已经握手言和;如今更是能够放心地做买卖了,感觉治安环境比以前任何时候都好。

      从拉近群众距离的“连心桥”,到便民利民的“立交桥”,再到截断不法分子出路的“独木桥”,张胜轮带领干警们给自己找了一些“麻烦”,但却实实在在地使辖区百姓受益匪浅。

      王海林便是一例。虽然身患腰间盘突出,干不了重活,但在张胜轮的帮助下开起了加工纸箱的家庭作坊,如今一个月至少也能收入2000元。也正是如此,才出现了本文开头的一幕。王海林说,不管份内份外,凡是对老百姓好的事,张所长没有不管的。这位朴实的农民认为,“张所长人品好,心眼好,对不法分子有招儿,大伙都服他。”

      但在张胜轮看来,这完全得益于自己17年的基层从警经历,因为走得“桥”多了,遇到问题办法就多,建得“桥”自然也多。

      付出定会有回报。在今年第一季度电话民意调查中,杜集镇社会治安等指标排名全县第一。而在三年前,这一成绩为“倒数第二”。

      

     

    (初审编辑:张洁   责任编辑:高崇敏)


友荐云推荐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关于我们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业务拓展 - 人才招聘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13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webmaster@dzwww.com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音像制品出版许可证
鲁ICP备09023866号 新出网证(鲁)字02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