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全市违法犯罪警情稳中有降,影响群众安全感最明显的“两抢”案件同比下降40.9%,刑事盗窃案件下降18.5%;全年共受理群众诉求2.3万余件,群众对民生警务平台满意度达100%;实现年内命案全破目标,命案现案破案率连续三年保持100%;追逃工作成绩显著,共抓获各类逃犯1500余名;调解群众矛盾纠纷2万余起,救助群众5万余人次……这是德州市公安局在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亮出的“成绩单”,一个个鲜活的数字让人眼前一亮,一连串闪亮的成果,扮靓了“平安德州”这块金字招牌。
简政放权,坚持“民生为本”提效能
“您好,我是运河开发区的居民,我女儿孙静身体有残疾,出不了门,40多岁了一直没有身份证,希望公安局能帮我女儿办一张身份证。”
2014年3月份,德州市公安局9600110民生警务热线接到这样一个求助电话,随后,运河公安分局民警及时上门为孙静进行身份证信息采集,没几天,41岁的孙静便拥有了她人生中的第一张身份证。在民警们眼里,力所能及地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并不是大事,但却让民警与群众的心贴得更近。
新时代,如何找准民生需求与公安工作的契合点,提升群众的满意度?德州公安一直在探索。推进警务改革,落实便民措施,将服务延伸到群众身边,这是他们找到的路径。
为了让群众办事更方面,2014年德州公安推出28项便民利民措施,将迁入德州三区的夫妻投靠、变更更正民族年龄等5个警种部门17项业务行政审批权限和业务事项下放到县级公安机关办理,3项业务缩短了办理时限、新推出8项便民利民新措施。
智能防范系统,为市民织就安全“防盗网”
“真没想到,电动车被盗一小时后就破案了。”前不久,德城区的陈女士丢失了电动车,一小时后失而复得。安装在电动车上的电子标签,功不可没。
德州市公安局联合开发公司,研发集社会治理、治安防范、民生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安综合智能防范服务平台,并于2014年9月下旬在德州中心城区、禹城、庆云试点运行了电动自行车被盗防范子系统。该系统实现了电动自行车的信息化管理、异常出行提醒、实时报警处置、日常巡查和行车轨迹统计分析等功能,既填补了电动自行车管理的空白,科学规范了电动自行车的管理模式,又解决了电动自行车被盗防范的难题。
解决电动车被盗难题是我市“公安综合智能防范系统”建设的第一步,今后,德州市公安局还将把公安智能防范系统打造成为社会治理、治安防范、民生服务的综合平台,视情况将其功能扩展到其他车辆和大型牲畜的被盗防范、机动车防套牌、老人和儿童的走失防范、社区特殊人员的监管防范,以及特殊场所的监控防范等领域,以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
完善立体化治安防范体系,守护城市平安
“生活在德州很安全。亲,要给德州警察一个好评!”去年7月份,西安的李女士在德州遗失了身份证,民警在案件侦破后亲自与她联系,她通过微博为德州公安点赞。
每当夜幕降临,在中心城区的主要街道和主要路口,都会看到警灯闪烁的警车在巡逻或执勤,正是一个个民警的默默奉献,才守护了市民的平安。
为提高市民的安全感,我市公安机关进一步完善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完善违法犯罪警情监测预警、社会面等级巡防、视频巡逻与街面巡防对接等工作机制,有效提升了驾驭动态社会治安的能力。
一名流窜于多地的飞车大盗被德州警方抓获,流窜作案20余起的他败在了“电子眼”下;一名溜门撬锁的蟊贼刚溜进一地下室,就被巡逻民警发现抓了个正着;一名通过互联网和短信实施诈骗的犯罪分子等来的不是不义之财,而是从天而降的“网络警察”……
德州市公安局创新警务运作模式,定期组织刑侦、治安、交警、特警等多警种合成作战,探索形成了打击夜间违法犯罪联合查堵工作机制,有力震慑了违法犯罪。2014年,查处各类治安案件同比下降14.6%。
在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内,组织机动警力在街面开展武装巡逻,屯兵街面、动中备勤;启动联合武装巡逻机制,整合警力资源,着力打造“全天候布警、全覆盖巡控、一体化运作”的警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