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后被评为德州市科教兴市青年先锋、德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德州市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山东省教学能手、齐鲁名师人选等,十余篇文章发表在《山东教育》《当代教育家》等刊物上。
我与附小共成长
写在前面的话:
一个人能历经一所百年老校的浸染,是何等的福气!因为这所老校辽阔的胸襟和文化的力量,对于初出茅庐的我而言真的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一个人能历经一所新学校的创建,是何等的幸运!因为这所新校独特的机遇和希望的力量,对于满怀憧憬的我而言真的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我是多么幸运的一个人!
三人行在拓荒的116天
2013年10月1日开始了附小三人行的岁月,我们经历了许许多多不曾遇到的问题,通过参与政府招标让我们懂得了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的来之不易,通过无数次的往返于财政局、设计院、自来水公司、政务大厅等相关部门的协调为的就是把每一分钱花在刀刃上。附小三人行的116天里,简易工棚的临时办公室里有我们切磋的足迹,从那里诞生了附小美好的蓝图;教育局四楼那间2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见证了我们创业的艰辛,深入的阅读,系统的思考,在不断建构、推翻与重建中,《学院附小办学发展纲要》渐渐清晰起来,“三叶草”学校文化体系渐渐丰满起来;北京、潍坊、济南有我们跋涉的脚印,那是我们在寻找真教育路上的探索……12月底,自来水公司在本来规定不得施工的时段却破例冒着严寒施工,确保了水源的畅通;临近春节,变压器的安装和施工也克服了重重困难,确保了电路的通畅。也许是我们的执着,在当时很多人看起来不太可能如期开学的情况下于2014年2月18日迎来了学院附小首批学生,我们没有任何选择的接受了每一名学生,因为他们对我们的信任!更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很重要”的教育理念!
18个追梦人相约附小
2014年1月25日,一个特别难忘的日子。首批附小团队因为15名有梦想的优秀教师的加入而迅速建立起“附小之家”。那一天“附小全家福”的镜头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深处,那一刻,让我更加懂得我肩头的使命和责任。因为每一个人都因梦想而来。我该如何引领这一批优秀的教师去实现每个人的梦想、附小的梦想?这给了我很大的挑战。但是事实证明,每一位优秀的教师如同一支待点燃的火炬,“每一个人都很重要”的附小团队的信念把每一位教师放在领导者的位置焕发了每个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爱 尊重 自由”的校训营造了自由呼吸的成长氛围;“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创建苏霍姆林斯基实验学校附小美好的愿景如同一颗颗火种,我们彼此的信任、支持、理解如同一个个火把,点燃起了每个人心中梦想的火炬。
忘不了那一段时间我内心的痛苦与挣扎,因为15位优秀教师来自9所学校,一时间我成了饱受非议的人。那段时间,工程建设、部门协调等任何工作都没有压到我,而因抽调教师这件事带来的苦恼却让我难以自拨。但是我知道与其苍白的解释不如珍惜当下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情;与其纠结恩怨不如主动担当。当我们把心胸放宽一点,把视野放远一点,把目标放高一点时,自然就忽略了那些非议,淡化了那些牵绊。感谢这段人生经历,让我在成长中经历了一次重要的蜕变——从“办学校”到“办教育”的蜕变。于是,在我们的积极探索中,《学院附小行动发展纲要》《学院附小三年发展规划》犹如铺设了高位发展的高速路,《合学教育高效课堂》犹如打造优质教学的动车组,《执行力就是生命力》犹如锻造卓越团队的驾驶证学校的各项工作顺利驶入了快车道。
全力建设优质教育资源
2014年9月,首批学生的到来迅速壮大了学校的规模,家长的信任和社会的认可给了我们莫大的鼓舞。学校坚定了发展的愿景,以培养“有根的中国人”为目标,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为目的,以“培育中国精神”为途径,以打造“根的教育”品牌为核心的办学思路,为学生终身发展育中国心、蕴中国情、树中国人、铸中国魂。
我们立足扎根传统,开拓创新,追求有灵魂的教育。学校本着植根、铸魂、立品环境文化建设的主题理念渗透人文精神,让学校文化的“根”在中国传统文;初步建构了“做有根的中国人”校本课程框架,包括国学经典、传统节日习俗、中华英模人物、传统体育游戏、传统艺术、民族音乐六大领域,让课程构建的“根”扎在传统文化;学校开展了 “德州娃的寻根之旅,走进德州博物馆”“走近英模人物雷锋”“走近传统节日植树节、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春节”等社会实践活动课程,让活动设计的“根”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希望通过一次次体验活动,让孩子们成长得优雅如瓷、坚韧如丝!
我们立足改革课程,激活潜力,打造有梦想的团队。确立了以成长为中心,打造合学教育生命课堂;以校本研修为主阵地,提升教师的智慧和能力;以全阅读课程为途径,催生有思想的人;以“全程、全员、全学科”的阅读策略为抓手,推动全阅读课程走向纵深,滋养每一个成长的生命。
我们立足关注个性,舒展自我,培养有魅力的学生。班级文化建设,尊重每一个生命;多彩的活动,张扬每个人的个性。 “附小我代言” “附小广播电台” “附小讲堂”真正成为学生锻炼、展示、成长的大舞台;我们探索出了《“做越来越好的自己”综合评价体系》,让每个生命自由舒展,涵盖品德素质、人文素质、身体素质、个性发展等多个领域,注重过程性评价。
我们创新管理,建设有厚度的文化。一是把自己的梦想交给团队,让学校大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员来参与,设计、决定、培养、哺育、拥有、共享。学校建校之初,各项工作都从零开始千头万绪,项目认领制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了领导者;二是附小故事,积淀学校文化。让师生做一个善于发现故事、善于创造故事、善于读懂故事、善于记录故事、善于讲述故事的人。三是大力弘扬“家文化”,建温馨幸福家园。尊重、信任、善待每一位教职工;用心、用情、用智为家长服务;悦纳、欣赏、帮助每一个孩子,让附小成为每个人的家。
学院附小作为德州教育园地的一株新苗,身处一个教育改革的新时代,我要时刻提醒自己,做反思的实践者,做教育的担当者,做有灵魂的教育,培养有根的中国人,这是我永远的追求。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黄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