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孙向林 通讯员 马俊强
7月24日下午3时,雨后凉风习习,袁桥社区64岁的村民邱振生拿着马扎,坐在楼前和老邻居们闲聊。不远的广场上亭子下,已放暑假的孩子们正在嬉戏玩耍。
“现在的好日子都是因为赶上了好政策啊,两区同建让我们农民住上了楼,新农合让农民病有所医,新农保让我们农民也能拿‘退休金’……”邱振生笑呵呵地细数着两区同建后他生活的变化。
旧村改造农民搬上新楼
2010年,随着京沪高铁德州东站的建设,袁桥成为高铁新区的中心地带,而镇政府所在地袁桥村,成为首个改造的村子。
袁桥村改造是2010年3月份开始的,搬迁之前,袁桥镇的工作人员拿着照相机、DV摄像机在村子里走访,给村民们留下与老房子的影像。尽管对祖祖辈辈生活过的老村有着无限的眷恋,但想到能够住上和城市人一样的楼房,村民们心里还是甜滋滋的。2010年10月底,袁桥社区一期安置楼25栋、建筑面积10.1万平方米建设完工,村里531户、1447名村民都从旧村落搬进了新社区。
袁桥村的老村民邱振生,每每说到搬进楼房的感受总是充满自豪:“真没想到,我们这些从村里住了多半辈子的老人还能住上新楼房,多亏了党的好政策呀!”邱振生说,他家分了三处楼房,其中出租两处,自己住一处,年年收房租。“镇里为每家免费安装了太阳能,村里为每家安装了移动话机、免费宽带,物业管理费也不用交。这么多好事,恐怕连城里人都羡慕喽!”
村民家门口实现再就业
村子搬迁后,困扰村民最大的却是就业生活问题。根据袁桥镇实行农村居住社区与产业园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最大限度地改善群众生活、生产条件的建设思路。在袁桥社区附近配套建设了农村产业园区,积极引导住上楼的农民在非农领域就业,促进农民生产方式的转变。
近几年,随着京沪高铁通车,高铁新区建设,招商引资日显成效,袁桥的经济开始活跃,袁桥镇辖区的企业数量快速增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袁桥镇有企业40余家。企业要招工,大量农村闲置劳动力也急需找工作。在这样的背景下,袁桥镇政府为辖区农民和企业组织供需招聘会,把本地农民工留下来。
“宁在家挣2000块,也不愿意在外挣3000块。”社区居民刘海峰说。过去,刘海峰在西安一家消毒液企业打工,每个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2013年在小区附近一家企业找了份工作,尽管每月2000多元的工资相比西安少,但刚刚结婚的他更愿意留在家门口打工赚钱,方便照顾家人,心里踏实。
农民搭上“高铁”幸福快车
“不仅要让农民住上好房子,更要有好的生活来源。”这是袁桥镇党委政府向全镇2.5万名群众的郑重承诺。
离开了土地的村民,很快有了更好的收入来源。袁桥社区借助两区同建的有利机遇,多渠道发展集体经济,走出了适合自身发展的独特道路。
以前老村仅有一个集贸市场,管理费成为村集体收入的唯一来源。旧村改造后,袁桥社区转变思路,充分利用集贸市场这一传统优势,积极发挥市场管理、服务功能,平整土地、划分摊位,通过收取摊位租金来增加集体收入。还通过邀请山东省吕剧院、河北梆子剧团搭台唱戏,联系齐鲁电视台“三下乡”赶大集等措施扩大影响力,吸引各方商客。现在集贸市场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全年市场交易额达到3100余万元,集体收入达到20余万元。
如今的袁桥社区,老人们成立了文娱队,孩子们在广场上打篮球,还有居民在农家书屋读书看报……集体经济所带来的效益已真真切切地体现在了老百姓的生活中。“现在俺们不但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楼房,而且供暖有补贴,新农合不用自己拿钱,社区还给免费健康查体,这都多亏了强大的集体经济啊!”邱振生感叹道。
民情日志>>
袁桥社区的两区同建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群众的生活质量。就像袁桥镇政府向农民承诺的那样“不仅要让农民住上好房子,更要有好的生活来源。”如今的袁桥社区居民,不仅住上了城里人一样的楼房,而且新社区的农民尽管离开了土地,但并没有因此而失利,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当工人,保证了新社区农民的幸福生活。
(初审编辑:张洁 责任编辑:黄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