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庄农民就地变市民,住上新楼房,物业费、暖气费全免,每人每月还领取福利费——
7月9日,记者走进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河街道岳庄社区居民郑松山的家,宽敞明亮的三室两厅装修精致,天然气、自来水样样俱全。
在城镇化的浪潮中,岳庄农民就地变成新市民。
“5年内让60岁以上居民每月领1000元”
“年轻时自行车都买不起,现在开上了电动小轿车;原来住砖瓦房,现在住楼房,过着城里人的生活 。” 61岁居民郑松山高兴地说。
提起现在的幸福生活,郑松山来了精神, “自打住上了楼房,物业费、取暖费居委会都给承担了,逢年过节还给鸡鱼肉米,每人每年能领近500块钱的东西,每月还有福利费,生活越来越好了。”
2007年5月,岳庄社区居民住上楼房, 2009年7月,社区 “土著”居民开始领取福利费,且每年都有所增加,今年6月起, 7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领取600元, 60至69岁居民500元, 50到59岁的300元, 1到49岁的100元。
每月5日是社区居民领福利费的日子,现在郑松山和老伴两人每月能领1000元, 7月份社区共有 750名居民领取了97400元的福利费。
岳庄社区现有人口1100多人,三分之二为原岳庄新村居民,但也有少数外来人员。像郑松山这样的 “土著”享受居委会全额支付取暖费,而外来人员需缴纳每平方米16元的取暖费。
“随着我们集体经济的不断壮大和集体企业的蓬勃发展,给老百姓每月发放的福利费也会逐年递增,争取5年内让60岁以上居民每月领到1000元。 ”岳庄社区党支部书记程凤臣说。
“壮大集体经济,让农村发展具有‘造血功能’”
岳庄社区居民的福利费是该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结果。按照国家征地补偿标准全额补偿到位后,又结合区域总体规划和产业规划,将征地补偿款中集体收益部分作为发展村集体经济的资金来源,专款专用,先后建成福特汽车4S店和占地150亩的钢材市场用于出租,提升了土地增值收益,让农民参与分红,提高了群众的财产性收入和生活福利。
岳庄社区2013年实现集体经济纯收入300多万元。 “由于这些收入主要来自于租赁租金,风险小、收入稳定,适合村集体经济发展,增加了被征地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和生活福利,同时解决了部分村民的就业难题,实现了失地农民身份转换,让他们享受到发展成果,过上了稳定而富裕的生活。”岳庄社区居委会会计田会军介绍说。
岳庄新村原有土地2000多亩,村民大多从事农业生产。 2007年,两区同建开始后,他们没了土地,其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生存理念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农民变市民,城郊变城区,一产变三产。
“赋予村集体经济自我滚动发展的空间和内生增长动力非常重要,既给 ‘鱼’,也给 ‘渔’,发展村集体经济,让农村发展具有 ‘造血功能’,让村集体经济滚动壮大,是村民享有产业化、城镇化发展成果的有效途径。”程凤臣说。
社区“必修课”提升居民素质
“就地城镇化、农民变市民”不仅要建好房子,还要引导村民加强学习,提高素养。岳庄社区的领导班子思路非常明晰。
如今的岳庄社区,不见打牌赌博,不见小偷小摸,每到晚上,服务中心门庭若市,大伙来这里打球看书;文化广场歌声飞扬,舞姿翩翩……
引导农民共建共享城市文明,实现农民变市民,首先要改变他们的生活、生产方式,让他们从日常行为举止做起。 “社区里不能养家禽,不能乱丢果皮纸屑……”每次社区开大会,这都是要讲的“必修课”。
为丰富居民的业余生活,岳庄社区投入近10万元,购买了乒乓球桌、篮球架、棋牌桌、音响等文体设施。每年大年初一,岳庄社区都举办晚会,社区居民更是踊跃报名,积极参与。
“以前吃过晚饭,看会儿电视就睡觉,现在晚上7点半去社区文化广场跳舞、排练节目,姐妹们聚在一起锻炼身体,邻里纠纷也少了。我们这里是村庄里的都市,越来越现代,越来越美丽!” 54岁的赵凤兰道出了村民的心声。
记者手记
让居民既鼓口袋又富脑袋
记者在岳庄社区采访,感受最深的是社区居委会壮大集体经济,为上楼农民谋求福利的同时引导他们从行为举止做起,改变生活、生产方式,实现农民变市民,共享城市文明。
岳庄社区领导班子解放思想,创新思路,将征地补偿款中集体收益部分作为发展村集体经济的资金来源,建起了办公厂房和钢材市场,使村集体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农民的生活有了可靠保障,农民的日子如芝麻开花节节攀升。
同时,他们强化习惯引导,让农民摈弃陋习;强化环境熏陶,让文明因子入脑入心;强化评比督促,让正确的荣辱观为新市民导航。
(初审编辑:马宝涛 责任编辑:张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