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穿行于庆云县中丁乡的农村大街,干净整洁的街道、排列有序的垃圾桶,清新的空气、宜人的环境彻底取代了以往“垃圾成堆,蚊蝇乱飞”的脏乱景象,让人赏心悦目。 “环境美了,心情也舒畅多了! ”听说记者来采访,文侯齐村60岁的村民丁洪渐热情邀请记者去家里看看。
村容整治提高群众满意度
每天一大早,中丁乡刘古风村的陈玉梅开门后第一件事就是把房前屋后打扫一遍。陈玉梅家紧临的村内主干街道被乡妇联列为巾帼文明示范街,而每天自发清理维护、每周五集中打扫成为街道两旁住户的习惯。
“以前灶火挨着炕头,门口对着厕所,猪圈牛棚就在跟前,院子臭,厕所脏,人也懒得收拾。 ”陈玉梅感慨地说,“但现在村容村貌整治都‘上瘾’了,看到哪个地方有垃圾,得知哪段下水道不通畅,总想着赶紧清理好。 ”
今年以来,中丁乡按照“重点打造、辐射带动”的思路,以重点村连片整治为抓手,结合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投资60余万元,发动群众对屋内、院落内垃圾一并集中清扫,由村统一收集后集中处理。同时,按照每15户一个垃圾桶的标准,结合各村具体情况已将垃圾桶分发到村,安放到位。
全乡35个村现已全部配备保洁员,配备垃圾清运车辆,实现了村内生活垃圾定点投放、确保垃圾得到及时清运,建立了完善运作管理机制。
“我们就是要从群众的需要和期盼出发,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让群众充分感受到生活的便捷、幸福。 ”中丁乡党委书记刘伟介绍说。
“袖珍经济”使农民“不差钱”
“以前外出打工,现在在家门口就业,呼吸着乡村的空气过着城里人的日子。 ”小胡楼村农民张淑兰高兴地说。
原来,中丁乡在改善村容村貌的同时,想方设法增加农民收入。积极引导广大群众从事饰品、手套、服装、箱包加工等“袖珍型”手工加工项目。
这些小项目多为分散经营,不受时间、地点限制,且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易转型等优点,特别是加工方法简便、劳动强度小、工资结算及时,能够吸收大量闲散家庭妇女、剩余劳动力参与经营,当地人将此称为“袖珍经济”。
该乡根据加工户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在政策、资金、信息、培训、场地、市场和资源等方面给予积极扶持,本着 “扶上马、送一程”的原则,通过扶持龙兴服装厂、峰辉服装厂、旭日箱包厂等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加工企业,带动更多的群众从事手工加工项目。同时,帮助加工户积极搭建业务对接协作平台,开拓业务渠道、扩大市场对接,确保尽快迈上规范化、规模化、标准化轨道,促使该乡“袖珍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目前,中丁乡共有各种手工加工点50多处,吸引闲散劳动力3000余人,年可增加群众收入2000多万元,让农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袖珍经济”带来的好处。
“乡土人才”活跃农村大舞台
刚走近小刘村文化休闲广场,就传来一阵悦耳的快板声:“党的政策暖人心,扶贫建房惠民生……”原来小刘村文艺队正在排练自编自演的快板《颂党恩》。
“文艺队的队员都是我们这的人才,他们自编自演的作品我们可喜欢了。 ”82岁的村民刘梅是村文艺队的铁杆粉丝,几乎逢场必到。
为丰富群众业余生活,中丁乡大力培养和扶持乡土“文化能人”。充分发挥文化大院、文化广场等村级文化场所的优势,引导各村建立具有本地特色的群众文艺团队,扩大乡土文化“辐射圈”,组织锣鼓队、高跷队,自编自演快板、戏剧等节目,有效活跃、丰富、创新了基层文化活动,倡树了和谐新风,进一步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
“植根乡村,满足村民个性需求,在改变的同时不失特色,我们开展文明行动坚持的一大原则。 ”中丁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张磊介绍说。
如今,中丁乡95%的村建有文化大院、农家书屋和文体广场,各类演唱团体、农村庄户剧团等业余文艺队伍达到20余支。为实现乡村文明由表及里、由外到内的质变,引导农民追求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中丁乡精心打造了广场舞大赛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品牌,让不同阶层的群众都有适合自己的舞台。并开展了“舞前十分钟”活动,在每天广场舞开始前,利用人群集中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知识宣讲,不断提升广大群众的文明素养。
记者手记:
依托本土优势为农民谋福利
道路宽敞整洁,房前屋后绿树掩映,广场、文化大院内健身娱乐设施一应俱全,坐公交车直达县城……记者在中丁乡采访感觉到对于改善居住环境,提高乡村文明,群众有要求也有期盼,充分依靠群众是做好这项工作的基础。
中丁乡的经验告诉我们,农村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当地农民的配合,合民心更要借民力,才能惠民生。不管是村容村貌整治、增加农民收入还是丰富群众生活,中丁乡依托本土优势,满足村民个性需求,在改变的同时不失特色,想方设法保证农民利益,为农民谋取福利。
(初审编辑:马宝涛 责任编辑:李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