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业态的衰败是势不可挡的,此时,转型就显得尤为重要,譬如网吧。
近几年,德州网吧终端保有量整体萎缩,面对利润已经微乎其微的传统网吧,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局引导网吧经营者谋求新路,网咖等新兴业态应运而生。
传统网吧生意惨淡
10月30日15点,位于市区天衢西路的一间网吧里只有四五个人。
网吧老板杨宁拿着抹布擦拭电脑桌。没有开灯,阳光又被用广告纸包住的玻璃挡在了外面,房间内显得格外昏暗。在这家有近50台电脑的网吧里,只零零散散坐了几个人。网吧的二楼,配有20多台电脑的聊天区,陷在一片黑暗里。杨宁说,这片区域已许久无人问津了。
“到了下班的时候,来上网的人会稍微多一些,但上机率也到不了一半。 ”去年12月份,杨宁东拼西凑了二十几万元,从别人手中接过了这个网吧,本想着创业发财的他没想到网吧行业经营会如此困难。“照这个光景下去,能收回成本就不错了。 ”杨宁苦笑着说。
在走访中,记者发现,目前市区的网吧基本都是传统类型,大多网吧兼售泡面、饮料和香烟。网吧内的环境不是很好,上网者以男性居多,多数人在网吧里玩游戏。
“有些网吧为了生存甚至把网费降到1元每小时,这样只会加速网吧行业的衰落。”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局一队队长王可志对记者说。目前我市共有网吧500余家,2万余台终端,大多数网吧管理简单粗放,收入主要靠上网收费。这几年,由于竞争激烈,利润微薄,大多数网吧老板选择转让贱卖,甚至关门倒闭。
从网吧到网咖,转型带来生机
张力是国际商贸城一家商户的老板,10月30日,他第二次来到位于三八路的心缘网咖会客户。
“这种网吧虽然以前从没见过,但是这里的环境、咖啡完全不输给星级酒店,很适合谈业务。 ”张力说。
网咖,顾名思义就是“网吧+咖啡”,这一全新的网吧经营模式正在我市悄然兴起。与传统网吧的乌烟瘴气不同,心缘网咖内,各式盆栽和绿色植物遍布其中,不少上网者桌上都摆着刚点的咖啡或奶茶,网咖设有聊天区、吸烟区,环境整洁优雅。
“虽然还只是试营业,但是我看到了网吧行业的新生机。 ”心缘网咖老板王凤云说,她经营传统网吧已经十几年,相比传统网吧,网咖的盈利模式更加多元化,奶茶、咖啡等网吧增值服务的融入使网吧单机的产值提升了近4倍。
王凤云说,转型想法的出现源自一次考察。今年4月份,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局组织部分网吧老板去天津、济南参观考察,学习发达城市网吧的经营理念。正是这次考察,让王凤云下定决心转型。她说:“有了外地比较成熟的管理经验,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我觉得网咖这个路子完全走得通。”
与王凤云想法类似的人不在少数,位于德城区新街口文化园内的爱尚网咖也在紧锣密鼓地装修中。作为我市最早的一批网吧经营者,爱尚网咖老板陈强说,他原本以为网吧行业已经走到了尽头,正是4月份的这次考察,让他感受到前所未有的震撼:“消费者对上网消费理念的改变也在引导行业转变,如果不变,那只有死路一条,转型是无奈之举,也是必由之路。 ”
引导市场,整治转型双促进
在行业从业人士积极谋求思路转变、转变经营模式、拓展经营范畴的同时,政府职能部门的管理思路也在不断升级。
“网吧行业不仅仅担负着企业责任,更多的是承担着一种社会责任,它不仅是低收入人群接触互联网世界和网络科技、教育的重要途径,还解决了我市2000多人的就业问题。”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局党组副书记、调研员辛利说。
正因为网吧行业的特殊性,市场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市投资近300万元建成视频监管平台,实现了对全市所有网吧经营场所的全天候视频监控。同时,按照文化部的统一要求,辖区所有网吧均安装了“净网先锋”监管软件。该软件具有身份识别、自动断线、软件过滤、自动报警等功能,真正实现绿色上网、健康上网。“加强引导,强化管理,用法律手段对经营行为进行规范,防止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只有这样,网吧行业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辛利说。
记者手记:
作为职能部门,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局一手抓监管、一手促转型,全力帮助被监管企业度过“寒冬”。企业效益变好了,违法违规现象也会减少,政府监管成本就会相应减少。
我们有理由相信,作为信息时代的小微文化企业,网吧会逐步走向成熟,成为文化产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报记者 董建新
(初审编辑:马宝涛 责任编辑:黄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