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在”学员在搬运羊绒。 记者 周坤 摄
□本报记者 张志宁 本报通讯员 董玉龙
4月9日,记者到夏津县郑保屯镇邢庄村羊绒梳理户韩国昌家采访,正好赶上他卖完羊绒回来。“卖了20多公斤,赚了200元……”韩国昌介绍说。
每天收入200多元,依靠羊绒梳理富起来的,在该村不只是韩国昌。经过20多年的发展,这个只有560户村民的小村梳绒机数量达1000余台,九成家庭从事羊绒梳理。
“虽然羊绒梳理在我们这里铺天盖地,但只处于简单加工阶段,没有顶天立地的企业。我们正在谋划将传统的羊绒梳理向纺纱、织衫等领域延伸,实现全产业链发展。”郑保屯镇党委书记刘永强说。
一台梳绒机年挣两万元,羊绒让村民走上致富路
邢庄村位于夏津县东南部,跟其他村不同的是,该村几乎家家户户门口都摆放着梳理完的羊绒及等待加工的羊毛。本地没有养殖绵羊的传统,也没有皮革加工企业,缘何与羊绒梳理产业结缘?村党支部书记曲传存讲述了产业发展历程。
上世纪80年代末,河北省清河县的部分村庄开始发展羊绒梳理,依靠这一产业,家家户户都富了起来。邢庄村与清河县油坊镇隔河相望,了解到羊绒梳理投资不高、技术简单、一人可同时操作3至4台机器等情况后,村民曲传永率先“吃螃蟹”,购进了一台梳绒机,半年后便挣回本钱。乡亲们看到收益后,通过各种途径购买梳绒机,全村加工户、梳绒机迅速从几户、十几台发展到400余户、1000余台。“家里有老人孩子,打工出不去,我们就上了7台机子,一年收入10万元不成问题,挺知足的。”村民宋秀莲说。
如今,该村年加工羊绒达2400吨,一台梳绒机可为村民带来两万元的年收益。羊绒梳理带领邢庄村民致富的同时,还带动了附近辛庄村等6个村的发展。截至目前,郑保屯镇梳绒机达4000余台,年加工羊绒总量占全国的三成以上。
处于产业链末端,产品附加值低,传统加工亟待转型
“挣的都是辛苦钱,主要利润都让收购企业挣去了。”村民王延强说。
“一年也就过年时歇两天,没日没夜太辛苦”“市场价格不稳有时还会赔钱”……随着采访的逐步深入,该村羊绒梳理产业的问题也浮现出来。据了解,在邢庄等村羊绒梳理发展起来后,清河县逐步将这一产业淘汰,打造了从羊绒分梳、纺纱直至织衫的全产业链,形成原料和市场在外、加工交易在清河的局面,邢庄等村成为那里最大的羊绒加工输送基地。
“我们加工的是绵羊绒,每公斤60元左右,从绒到纱线、半成品再到羊绒衫,每个环节价格都要翻好几番。清河境内梳理山羊绒,每公斤700元左右,我们因设备过于老化,无法生产这种高端羊绒。”曲传永道出了苦水。
“从羊毛里梳理出羊绒,一般要15至20遍。现在市场上有一种风力梳绒机,可以一次性分离,但一台机器就300多万元,我们想用新机器却买不起。”夏津康奇绒毛有限公司总经理肖金河说。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该村使用的梳绒机都是由纺纱厂淘汰的旧设备改制而成,生产效率及产品附加值低,羊绒梳理处于产业链末端。
规划园区,调整结构,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
“搬到园区后,生产规模迅速扩大,我现在有80台梳绒机,雇了30名工人,除去人力、租金等成本,年纯利润可达百万元。”德源绒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心飞说。
去年,该村规划建设了羊绒加工产业园区。当年建成后,德源绒业公司、康奇绒毛公司就入驻园区。两家企业自己梳理羊绒的同时,还对村民加工的羊绒进行收购再处理。在两家企业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家庭计划搬进园区进行产业化生产。与此同时,村民们也忙着“自救”:成立羊绒业协会,引导加工户抱团发展;在江浙等地成立办事处,羊绒直供大型加工企业;从内蒙、新疆等地直接订购羊毛,降低原料成本……
“羊绒梳理是全镇的特色产业,今后我们将出台相应政策,鼓励延伸产业链条,进行提档升级。”该镇党委书记刘永强说。
刘永强介绍,该镇在规划羊绒加工园区,加速家庭作坊向产业化进程推进的同时,还将进一步加大与金融机构的对接力度,解决加工户资金难题。通过先进设备的引进、与科研院所对接等方式,提升产品技术含量,改变原有产品结构。在此基础上,该镇还将加大对国内大型羊绒纺织及成衣企业的引进力度,通过对接合作,打造羊绒加工全产业链,用终端产品谋求高效益。
■记者手记
传统产业唯有转型才能奔跑
只有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才能牢牢把握市场主动权。优化产业结构,拓展发展空间,等不得、慢不得。邢庄村建设羊绒加工产业园,引导加工户从家庭作坊向企业化转型,迈开了产业转型升级的第一步。但要完成从粗放到集约,从低端到高端,从结构不合理向结构优化,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竞争力,传统产业唯有转型才能奔跑。而产业转型升级,企业不能坐等政府的“救济粮”,应及早理顺发展方向,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打造发展的支撑点、着力点。政府部门应根据不同行业,制定与之相适宜的指导性扶持政策,为产业发展指好路、搭好桥,引导企业调整发展战略,创新管理模式,不断强化技术创新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劲动力。
(初审编辑:马宝涛 责任编辑:黄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