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忠萍 通讯员 王玉磊 霍少辉
“当然是现在好!”30多岁的任永国说,因为拆迁分的房多,他被邻居们笑着喊“高富帅”。而以前住的村庄,一下雨都要趟着水先走出去才能穿鞋。
“现在这地方建成以后什么都好,这在以前连想都不敢想。”60多岁的李少林说,将来住进楼房可能就没有院子了,虽然会不太习惯,但即便如此,他也绝不想再回农村住了。除了任永国、李少林,运河文化城市综合体安居工程将安置1600余户居民。
塔吊林立,机器轰鸣,60多栋楼房拔地而起……这是记者日前在武城县运河文化城市综合体项目建设现场看到的一片火热景象。这个占地5000余亩的综合体项目,住宅小区、酒店、商场、影院、广场、学校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2000亩的“三湖一环”景观建设项目标准体现了顶层设计的理念,项目竣工后将成为运河文化的露天博物馆。
背景:降低农民入城“门槛”
武城县坚持把城中村改造作为一项民生工程,遵循群众意愿、保障群众权益,拿出更好地段、安置拆迁群众,让村里人变城里人,“拆迁户”变“拆迁富”。
“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我们在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城市功能配套的同时,不断降低农民入城‘门槛’,出台优惠政策促进农民进城创业就业,加快农民进城步伐。”市委常委、武城县委书记张传忠介绍说,综合体项目建设拉大了城市框架、提升了城市品质,完善了城市功能,也增强了城市的吸引力。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运河文化城市综合体应运而生,该项目共分四部分:果里村及蒋官屯村安置工程、“三湖一环”水系景观工程、丽景国蕴城建设项目以及安莱·家莱家酒店项目。
进展:安置社区11月初竣工
运河文化城市综合体项目位于武城县少年路以西、西环路以东、北方街以北、滨河大道以南,东西长约2.7公里,南北宽约1.3公里,规划总面积5556亩,通过高标准规划建设商场、酒店、会所、影院、广场、公园绿地、住宅小区,并对地块内现有学校、单位办公楼进行改造。
为保障项目尽快投入建设,武城县对2个城中村进行整村迁建,涉及房屋2100多座,整个过程“零强拆、零上访、零事故”,并出台了相关拆迁安置政策,最大程度让群众受益。拆迁前,充分尊重群众意见,反复修改拆迁方案,做到“让村民说了算”。拆迁后,严格落实房屋拆迁补偿政策,启动“暖冬工程”,足额发放租房补贴,确保村民温暖过冬、温馨过节。正是这种充分尊重拆迁户的做法,让拆迁工作出现意想不到的“超速度”——这2个村的拆迁仅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创造了无震荡拆迁的“武城速度”。
目前,果里村及蒋官屯村安置社区主体工程已完工,11月初将竣工达到入住标准。
预期:可容纳人口4.5万余人
运河文化城市综合体项目于今年2月25日正式开工建设,整个项目完工后,运河文化城市综合体预计可容纳人口4.5万余人。
果里村及蒋官屯村安置工程共建设安置楼房40栋,可安置1600余户。目前,主体工程已完工,11月初将竣工达到入住标准;丽景国蕴城建设项目总建筑面积约80万平方米。一期工程总建筑面积约26.7万平方米,住宅楼35栋,其中11层住宅27栋,18层住宅8栋,目前,正在进行基础工程施工,计划9月中旬主体封顶;“三湖一环”水系景观工程目前文昌湖土方工程已完成90%,贝州湖土方工程已开工,莺柳河土方工程正在施工;“安莱·家莱家”酒店项目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目前,正在进行开工前准备工作,计划明年10月1日前完工运营。
整个项目完工后,运河文化城市综合体预计可容纳人口4.5万余人,让武城面临的社会资源共享程度低、人口转移规模受限等难题迎刃而解。
■民情日志
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说:“人们为了活着而聚集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美好而居留于城市。”直到今天,纽约依然提供了最标准的城市范本,摩天大楼凝练地集成了梦寐以求的所有城市功能:公寓、写字楼、酒店、豪华购物场所甚至是悬挂在空中的公园。这样一种“紧凑城市”的模型其实早已遍布世界各地,人们形象地称其为“城市综合体”。
由于城市综合体是一个全天候的生活消费娱乐中心并且体量都很大,所以它的出现,不仅可以满足居住其中人们的多种需求,更能带动一个区域土地价值和区域内住宅价值的提升以及区域内公共交通系统的升级。
从武城县政府规划打造的运河文化城市综合体项目不难看出,政府正是巧用了综合体集约化开发,立体复合了城市的各种功能,不但进一步复兴了少年路、西环路、北方街、滨河大道,而且激活了城市空间形态,使之充满活力和魅力。在今天,在武城,“城市综合体”不再是未来生活的范本,它已成为未来生活的选择之一。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高崇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