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孙向林
“老余,把你们楼层这周的牛奶推上去给院民们分一下。”这个被人称呼为老余的人叫余刚,今年71岁,在经济技术开发区福利中心已经居住了7年,是这里资格最老的院民之一。作为三楼的楼长,老余平时经常做一些为院民服务的工作。
老余用一个轮椅推着三楼36个院民一周的牛奶上楼,在楼梯西侧喊了一声“领牛奶了”,老人们便三三两两地从房间出来。由于彼此太熟悉,天天生活在一起,老人们之间已经少有交流,楼道内非常安静。最热闹的时候是志愿者们来了,大家聊天的热情也随之提高,楼道里会是另外一番景象。
152位农村五保、优抚对象老有所养
经济技术开发区福利中心前身是宋官屯镇敬老院,2007年,为了适应新时期农村养老的需求,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将原来的宋官屯镇敬老院改建成福利中心,辖区内5个镇(街)的五保户和优抚对象都可以申请免费入住,让全区五保户老有所养。
着152人。据福利中心院长侯军海介绍,去年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100余万元对福利中心厨房、浴室、老人房间等硬件进行了升级改造,聘请了厨师专门给老人们做饭,保证了老人的饮食营养。
种菜,养兔,打打麻将,去健身房锻炼身体,老人们在这里颐养天年。
老人心盼志愿者能常来陪他们聊天
今年60周岁的刘成城是抬头寺镇刘集村的五保户,今年端午节那天来的福利中心。“原来在家的时候和二哥住在一起,我不会做饭,都是跟着二哥吃饭。住的也是一个老旧房子,夏天热冬天冷。”刘成城说,“来到这里那天,院里就发了我一件短袖;我也住进了楼房,到饭点儿就去食堂打饭,每天的菜都不一样,每周还改善一次伙食;房间每天都有人打扫得干干净净;平时还有这么多老伙计一起,我感到很满意。如果在老家,生活可没这么好。”
像刘成城这样的五保户和优抚对象,这个福利中心集中供养经济技术开发区非常重视养老问题,对于这个福利中心的支持力度也相当大,老人们在福利中心,可以说衣食无忧。那么,这里的老人们还有什么需求呢?
“有志愿者来搞活动的时候是我们这些老人最高兴的时候,尤其是孩子们‘爷爷奶奶’称呼着我们,心里别提多高兴了。”老余说。
在福利中心已经居住了7年的老余告诉记者,福利院的院民虽多,但长时间和年龄相仿的院民之间交流没有生机,他们更愿意与来自外面的年轻人说说话。老余说,福利院里经常会有一些学生志愿者来搞活动,他们来了给老人们打扫卫生,陪老人们聊天、演节目,看着这些年轻人,老人们各个笑得合不拢嘴。
“近段时间,也许是天热了,也许是孩子们考试,来的人少了些,院里也安静了很多。”说到这个的时候,本来很兴奋的老余话语中带着一点点失望。
福利中心正探讨定向志愿服务新思路
对于老人精神的这种“孤单”,福利中心院长侯军海也早就意识到了,他一直在探索一种合适的定向志愿服务思路,让志愿者能够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地为院内的老人进行服务。
侯军海告诉记者,到福利中心做志愿活动最多的就是德州学院医学院的大学生,之前几乎每月都会来一次,针对这群志愿者的专业特长,侯军海建议他们可以给老人们讲讲营养、养生、健康知识;一些小学生、中专生来了,侯军海就建议他们多和老人聊天;来做志愿活动的还有幼儿园的孩子,天真烂漫的孩子则可以表演节目给老人们看。
“我希望志愿者能够长期定向,甚至和老人结对子提供志愿服务,让这些老人能够感受到一种亲情。希望除了学生外,企业职工等志愿者也能常来看看我们的老人。”侯军海说。
民情日记>>
吃饱穿暖只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福利中心的老人不愁吃穿,老人更需要精神上的抚慰。经济技术开发区福利中心尽管周围环境很好,但相对较为偏僻,从老家来到这个相对封闭的环境,老人们每天的精神生活比较单调,长此以往老人们变得沉默寡言,就如记者感受到的那种“安静”。
侯海军告诉记者,福利中心对面的企业门口,经常会有周围村子的老人唱戏,每天下午,院里的很多老人都会拿着凳子去听戏,这成为他们与外界交流最多的一个方式。
随着年龄增长,老人们的心理也会发生一些变化,逐渐出现承受风险能力弱、害怕孤寂、情感脆弱等症状。特别是这些无子女的五保老人,更需要年轻人的交流和关爱,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参与到服务这些老人的志愿工作中。
(初审编辑:张洁 责任编辑:黄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