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叶宁 通讯员 贾鹏 侯月霞
柏油路、绿化带、整齐的楼房、干净的院落……如今,这些基础配套设施已成为新农村社区的特征,然而有这样一个社区,同样是两区同建的收益者,除了有着焕然一新的村容村貌外,还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
在这里,每一栋楼房以道德的名义命名,每一条社区小路以“德”为名,社区居民不仅讲“德”,更争当有“德”之人。“要说如今的小日子,不仅吃得好住得好,就连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农民,也开始争当文明人。”中苑社区56岁的村民谢玉柱笑着对记者说。
解民忧:安居先要住好
乐陵市中街道办事处中苑社区改造于2011年12月份正式启动,由原来的马桥村和张皮肖村撤销合并而成,仅用了一年时间便完成了改造工作。目前,社区建有8栋居民楼,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安置居民106户。
安居先要住得好,这是社区领导班子决定为村民们做的第一件事。“虽然村民们搬进了崭新的楼房,但如果公共设施不配套,‘有新房无新村’的情况将无法改变。”市中街道办事处副书记耿博说,为此,中苑社区全部采取集中供暖,村民不花一分钱便可温暖一冬,彻底改变了乱堆麦秸、各家烧火取暖的脏乱环境。
除此之外,为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中苑社区还修建绿化带、休闲广场共计5300余平方米,高标准规划种植了苗木花卉,社区面貌焕然一新。
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的便民服务综合楼“崇德楼”体现了便民惠民的政策。综合楼内设有便民服务大厅、居民纠纷调解室、农家书屋、多功能活动室、道德讲堂、电子阅览室等活动场所,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生活。
据了解,便民服务大厅于2013年6月投入使用,设有社保、计生、党建、司法等与群众密切相关的多个窗口,社区居民不出社区,便可办理相关业务,最大化起到便民作用。
为民利:村中没有闲人
中苑社区马桥村原有耕地440亩,社区改造后,目前社区耕地已全部流转给中苑苗木花卉基地。如此一来,不再种地的村民有了基本的生活保障,同时又能在苗木基地打工,每月可增加收入2000元左右。
记者在中苑社区采访时,发现社区内留守在家的村民很少。“我们村里没有闲着的人。”村民谢玉柱一句话解释了记者的疑惑。
原来,马桥村原有土地流转后,一些掌握技能的青壮劳力多数外出打工了,留在家中的多是老幼和妇女。留守在家的妇女除了在苗木花卉基地打工之外,还负责社区内绿化的日常维护等,这样既能照顾家庭,又能增加一些收入。所以,即便是留守的中老年妇女,同样有工可打,有钱可挣。
据了解,除了鼓励自主择业,中苑社区还通过依托项目增加村民的收入。市中街道引进思诚医药耗材项目落地中苑社区,项目总投资1.66亿元,总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项目投产后,不仅可以增强经济实力,更对社区居民就业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据悉,目前中苑社区的中青年已实现100%就业,也正是因为社区居民良好的再就业形势,2013年10月,中苑社区被评为“省级充分就业社区”。
合民意:新农村比“德”行
除了舒适优雅的居住环境、强有力的生活保障,中苑社区更注重社区居民的民风建设。不仅“用道德铺路,让文化上墙”,每年还通过举办“雅舍大赛”及“四德工程”的形式,提高社区居民文明意识。
“孝德路”、“ 仁德路”……采访中记者发现,中苑社区内的每条道路都有自己的名字,而且名中必带“德”字。
原来,为了让道德观念深入人心, 中苑社区对社区内精心设计、铺设的2000米道路,楼房和休闲广场全部用道德的名义命名。除了道路,社区居民休闲娱乐的“明德广场”以及居住的每一栋楼房都以道德的名义命名。社区领导班子还邀请知名画家创作了“道德文化墙”,让社区居民时刻把“德”看在眼里、记在心中。
“上我家来瞅瞅,看比城里咋样!”谢玉柱高兴地拉着记者往家走。敞亮的客厅、干净的沙发、有序的摆设……记者一时间真不敢相信这是一个普通农户家。
据了解,中苑社区每年都会举办一次以“新农村、新农民、新生活”为主题的雅舍大赛,通过对生活环境的评选,提高社区居民的文明意识。逐渐地,社区居民爱收拾了,个个把家打理得井井有条,打造“雅舍”已经慢慢形成了生活习惯。
此外,还定期举办道德讲座,让村民讲述自己的身边人、身边事,并通过“好婆婆”“好媳妇”等形式的评选活动带动和影响他人,掀起一股争当文明人的热潮。2012年,该社区被评为“省级文明社区”。
【民情日志】
无论是社区建设,还是村容村貌、乡风文明,中苑社区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里,记者看到的是环境美,感受的是社区居民的心里美。在这里,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真正过上了城市人的生活,农民的身份真正意义上变成居民。
什么是幸福?中苑社区一位年过八旬老人说的一句话让记者记忆犹新。他说,孩子们都孝顺,我享福。
这是一个耄耋老人对幸福的真实感受,也正是因为在这样一个以“德”为美的社区,处处讲“德”行,人人争当有“德”人,才会让老人真切地感受福气,安享幸福晚年。
“雅舍”大赛评选活动现场
(初审编辑:马宝涛 责任编辑:张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