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联系点:
陵县德强农场
◎李克强总理的视察,让德强农场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为了总理的嘱托,冯树强席不暇暖构建着“与农民共同发展”之路。
□记者 蔡文典 潘晓泉 通讯员 冯冬梅
这几乎是冯树强有生以来最忙碌的一个月。
这名长在陵县滋镇,后到北京创业,如今又返乡的企业家,去年在家乡开了一家农场。眼下,农场里的玉米丰收在望,冯树强无暇顾及北京的事业,回到滋镇,一头扎进了农田里。
这并非冯树强忙碌的唯一原因。
一个多月前,7月2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造访农场,使得这里成为全国现代化农业的前沿阵地和焦点。
总理临走前,嘱托冯树强:“你是农民的儿子,要为农民办好
事。不仅自己要发展,还要和农民一起,挽起手来共同发展,向社会卖好粮食,为国家安全提供保障。”
总理走后,冯树强思绪难平。如何不辜负总理的嘱托,让他碾转反侧,苦苦思索。
今天,他已经找到了答案。
流转,不是承包
冯树强的农场名为德强农场,是陵县第一家家庭农场。
从去年5月8日正式成立到今天,德强农场涉及当地农户140多户,辐射达上千户,流转土地面积超万亩。
说服农民将土地流转给自己,曾是农场成立之初冯树强面临的最大难题。
部分农民有顾虑,担心承包权会归到冯树强手中,甚至认为这是在剥夺自己所拥有的土地,因此产生了抵触情绪。
“我是在种地,不是在抢地,承包权还在你们手中,我只是经营。”冯树强解释。
为了打消老乡们的顾虑,他与村委会达成意向,由村里出面做农民的工作,调换不愿意进行土地流转的农户的土地,最后再与农户直接签订协议。
流转合同依照国家公布的范本制定,合同期限为15年,土地的年租金为每亩1000元,每年提前支付给农户。在合同期内,如果双方中的任何一方希望退出,都需要支付给对方一年的土地租金作为补偿。
白纸黑字的合同,让不放心的农户们吃了定心丸,农场的土地面积迅速扩张起来。
万亩农田,控于方寸之间
科技兴农,是德强农场的金字招牌。因为科学技术,以往粗犷的农活儿在这里变得异常精细。
德强农场的运转体系由“六部一室”组成——生产管理部、化肥农药供应部、病虫害防治部、良种供应部、技术服务部、财务管理部和智能配肥室。这几个机构以技术和信息为支撑,各司其责,使得万亩农田如同一个机器般精确运转。
智能配肥室,先用计算机对每亩土地都进行土壤分析,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配肥,避免盲目施肥。冯树强形容,这如同人去看病,体质不同,开的药也不同,只有拿着符合自身病症的单子去开药,才能药到病除。
需要灌溉时,生产管理部的工作人员足不出户,只需操作室内的计算机,便可对农作物实施灌溉。
收割小麦时,农场根据对小麦脱粒状况、光照、温差和湿度变化等因素的分析,将收割时间精确到分钟:比如早上9点30分至晚上11点30分适合收割,其它时间因为会影响小麦脱粒质量,所以禁止工作。
农场还拥有自己的农机服务合作社,收割万亩小麦,仅需一周时间。
就在总理考察过后,冯树强又加大了对农场机械化的投入,从撒肥、喷药、收割到烘干,各种设备应有尽有,实现了农业机械化的一条龙。
挽手农民,一起致富
总理嘱托的“与农民挽起手来共同发展”,也因德强农场的科学经营正逐步变为现实。
将土地流转给德强农场获得了稳定收入,再被农场“返聘”成为工人,每月还领取固定的工资。这只是当地农民的增收点之一。
农场自身拥有化肥农药供应部和良种供应部,这些直接对接厂商的部门的存在,使得种植成本大大降低,仅此每亩地节省的成本就在175元至190元。
农场还有自己的粮库,普通农户在收获小麦之后,往往由于急于外出务工而选择将小麦迅速出让,而如果将小麦代存在粮库中,只需每斤交2分钱的代存费,待到小麦价格上涨时再出售,每亩地又可多赚200元左右。
科学技术不光能省钱,关键是能赚钱。农场与高端零售企业、国际良种公司合作,签订了回收合同,种植奶油南瓜、玊珍果等特色品种,不仅避免了农作物集中收种,每亩地还可提高种植效益200余元。
德强,绘就农业综合体蓝图
关于德强农场的未来,冯树强提出这样一个规划——农业综合体。
除了种植玉米和小麦之外,农场还将推广设施农业,种植反季节蔬菜和苗木等。在以种植为主导的前提下,同时建造采摘园,发展旅游观光,然后在此基础上再建设餐饮、客房、亲子教育和学生实践基地等,让德强农场的功能不仅仅是单一的种地,而是集旅游、餐饮和教育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场所。
毫无疑问,如果这个规划成真的话,老乡们的生活与整个滋镇将随之大变样。
远离北京喧嚣的冯树强,经常在工作之余,站在农场办公室窗前,望着万亩良田,嗅着静谧香气,总理的嘱托又回响在耳边。
那一天,冯树强向总理保证,“我一定不辜负您的希望,勤勤恳恳把地种好,兢兢业业把农场办好,今年玉米丰收了,我给您写信报喜。”
这一天,越来越近了。
记者手记>>
见证一个“农业王国”的诞生
对于德强农场,我们更倾向于将其理解为一座“农业王国”。
这是一个不同于常人想象的现代农业探索,对于很多已经走出农村的城里人而言,德强农场已经超出了其对于农业的理解。
但这正是德强农场存在的意义。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作为一名农村孩子,尽管在北京已经取得了成功,但冯树强更乐意在土地里“折腾”。就像他说过的,“农业”是他的第一专业。
他将多年来干企业的经验用在了种地上,成绩卓然,但也依旧面对难题。
天气等不可抗拒因素,使得农场必须提高自身抗打击能力。但是,目前每亩地最高赔付100元的农业保险,显然不能满足农场的需求。为此,冯树强渴望着更多农业保险品种,以此作为保障。同时,大户补贴率低、晾晒粮食场所紧张等问题,也是德强农场面临的实际困难。
这些问题,冯树强没敢给总理说。因为他相信,随着国家对于“三农”政策的完善,这些问题迟早会有解决的一天。
总理的考察与嘱托,给予了正在探索期的德强农场莫大的鼓舞。最近一段时间,来自全国各地的农场负责人赶到这里,学习经验,互相交流,这也让冯树强更加坚定了信心。
重任在肩膀,目标在前方,梦想在路上。我们也期待见证一个全国现代化农业基地在德州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