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34-2778800

通讯员qq群:144738782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当前位置:德州晚报

上山摘板栗下井挖煤炭 体验“三同”洗礼心灵

2014-09-22 15:58:00 作者:张广 王志强 来源:德州晚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深入基层,与农户同吃、同住、同劳动,与农户一起啃馍馍,上山摘板栗,体验摘板栗的刺痛;下井挖煤炭,体验矿工的挥汗如雨……

     

      □记者 张广 王志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深入基层,与农户同吃、同住、同劳动,与农户一起啃馍馍,上山摘板栗,体验摘板栗的刺痛;下井挖煤炭,体验矿工的挥汗如雨……

      深入基层,不仅体会到了群众疾苦,学到了在书本上、文件上、办公室内学不到的知识,更是学会了换位思考的能力。此次参与肥城“三同”活动的主要内容就是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而“同劳动”体验得尤为深刻。

     

      山上400米 采摘扎手的板栗

     

      9月10日,黄叶村附近的山坡上,一大片树木在山风中摇摆。“这些就是板栗树。”村民李敬贵指着一片树木介绍,1998年他承包了360亩山地,在山上栽种苹果树、梨树、樱桃树、枣树、板栗、核桃等。“十多年前,种了1000多棵栗子树,因为水源紧张,就活了300多棵。”60岁的李敬贵摊开黝黑、布满老茧的大手说,这还是他不断地从山下运水灌溉后的结果。

      枝头上成熟的板栗,一个个咧开了嘴,把树枝压弯了腰,甚至有些熟透的板栗,落到了地上。“原来板栗是这样的呀。”在平原地区生活的德州一行人,常吃板栗,却不知道是如何从树上长出,也不知道是被刺球保护着的。

      我们当天的劳动内容是,一起摘栗子。同去的村民戏称,“这是植物界的刺猬,采摘时要戴上手套”。

      即使戴着胶皮手套,用手将带刺的板栗摘下来,仍会被刺球扎得生疼。忍痛将板栗摘下来,一不小心跌落在身上,会被扎出一个个血点。

      徒手采摘效率低,得寻找工具。我们找到了采摘板栗的利器——一个竹竿,顶端两个并列的钩子,在采摘时可夹住板栗,接着用力向下拽,板栗就会应声而落。

      随后,将落在地上的板栗,再一个个捡到编织袋内,此后这些板栗需要去壳,去壳后才能销售。

      一上午的时间内,记者和李敬贵采摘了一编织袋板栗。“第一次参加这种‘三在’的劳动,第一次采摘板栗,都说樱桃好吃树难栽,我感觉到这个板栗比这个樱桃还要困难,当地农民告诉我们这些树有十年了,但还是不算很高,在采摘板栗的过程中第一感觉到扎手,第二扎手的过程中体会到农民不容易,也感觉我们宣传干部体验三同,感受群众劳动的辛苦,太有必要性了。”德州市委宣传部新闻科科长王德胜说。

     

      地下495米 汗如雨下挖煤

     

      巍巍泰山西麓,桃花盛开的地方,坐落着一座现代化的煤炭企业——曹庄煤矿。这家煤矿于1965年建成投产,目前在册职工4495人,职工家属近2万人。9月11日上午,我们来到这里体验矿工生活。

      蓝色矿工服,黑色胶鞋,干净的毛巾……当记者换上矿工服装时,发现了一根红绳。陪我们下矿井的工作人员介绍,在曹庄煤矿,每个矿工都有一条红腰带,上面绣着“保安全”的字样,工人们每次下井时也都会系上,这样下井家人才会放心。

      换完服装,在井口处领取安全帽、自救器和矿灯等设备。曹庄煤矿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褚彦文介绍,这些设备在井下都非常重要,一个都不能少。

      随后,记者一行进入了罐笼——矿井里的升降机,用于运送人员、矿石、材料等,用途与高层楼的电梯类似。在准备就绪后,罐笼开始下降,四周被黑暗包裹着,罐笼的速度也越来越快,由于压力原因,记者一行出现耳鸣症状。约一分半钟后,罐笼落地。

      闸门打开,我们已经到了井下495米,眼前的场景并不是记者想象中的漆黑、狭小,而是一片明亮,并播放着舒缓的音乐。

      “在地下这么深的地方,会不会窒息?”记者的担心得到了解答:从罐笼走出,沿着通道行走一段路程后,便抵达了风门。“风门主要是用于井下通风换气,哪怕是井下1000米,有着风门的作用,也不会感到窒息。”

      在矿下行走,要时刻注意脚下和头顶的情况,一不留神,安全帽撞到头顶的矿石,或者脚下的岩石、设施会将人绊上一脚。

      记者一行在井下慢慢行走,也发现了墙壁的变化。风门的巷道墙壁是普通的岩石,而过了风门,普通的岩石变成了乌黑发亮的原煤。五十多分钟后,终于到了采煤作业面。此时,记者已经是一身大汗,脖子上的毛巾也湿了。

      在采煤作业面,工人们需要劳作八个小时,才能倒班(三班倒)上去。

      “矿工从下井到采矿作业面,就得五十多分钟而且不能歇着,加上上下班的时间得十个多小时,非常辛苦。我们矿上对于采掘职工上了营养餐,只要上班正常的人,下了班以后就去领营养餐。”褚彦文说。

     

      以“三同”促“三在”

     

      新闻人就是要“三贴近”

     

      短暂的“三同”体验活动结束了,同行的德州媒体人意犹未尽,大家聚到一起谈感想谈体会,联系到德州宣传系统正在开展的“三在”活动,一致认为,“三同”与“三在”其核心价值观是统一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深入基层,了解群众,关注民生,促进民生,具有很好的实践意义。

      当下宣传文化系统的很多年轻人都是从家门走进校门,毕业后又直接进入机关门,对基层群众生活的了解多停留在书本、文献,他们缺少对群众疾苦的体会,很少去换位思考。大家认为,通过“三同”活动,能够有效地补上这一课。“这几天的三同活动,我们与群众零距离接触,掌握了第一手资料,抓到了新闻采访的‘活鱼’,从‘三同’到我们正在开展的‘三在’,核心要求是一致的,就是要求我们编辑记者‘走下去’、‘沉下来’、‘接地气’、‘三贴近’。”。

      “通过你们和住户同吃同住同劳动的这几天里,一言一行,我们也看出德州的宣传干部,从思想上到行动上,与群众保持高度一致,就折射出德州人的精神风貌。劳动不怕苦、不怕累,与群众打成一片,晚上谈心,谈话。” 黄叶村党支部书记张吉和说,“我走访了几户,我问干部怎么样,他们都说早早起来给俺打水打扫卫生,住户一点都不拘束。欢迎你们以后有时间常来黄叶村看看”。

      采摘板栗,下煤矿,这个字眼将不再是一个遥远的符号,有着实际经验的记者们,会把新闻写进群众心坎,写到山上400米的高度,写到地下495米的深度。

      同行的媒体记者也表示,今后要借鉴“三同”活动,把记者“在基层、在一线、在现场”活动,继续深入下去,用心灵倾听百姓心声、用双脚展开田野调查、用镜头捕捉时代变迁,写出更多好的作品,为建设幸福德州营造更好的舆论氛围。

     

     

    (初审编辑:马宝涛   责任编辑:张洁)


友荐云推荐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关于我们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业务拓展 - 人才招聘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13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webmaster@dzwww.com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音像制品出版许可证
鲁ICP备09023866号 新出网证(鲁)字02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