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34-2778800

通讯员qq群:144738782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当前位置:德州晚报

新农村人的幸福“留守”

2014-10-23 08:33:00 作者: 来源:德州晚报
时下,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速到来和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留守老人已成为不少农村的主要人群。可是,在宁津县时集镇杨西川村,这个特殊的群体并不像大家所想象的生活无助、精神孤独,反而是儿女孝顺、老有所为。

      时下,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速到来和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留守老人已成为不少农村的主要人群。可是,在宁津县时集镇杨西川村,这个特殊的群体并不像大家所想象的生活无助、精神孤独,反而是儿女孝顺、老有所为。

      作为杨西川村的“荣誉村民”,几天的基层体验让本报记者切身感受到了新时期农村的新气象、新风尚。“今天你们是领导,明天我们是朋友,后天就是一家人。”10月20日一早,宁津县时集镇杨西川村老支书杨玉池,对我市第二批市直宣传文化单位三在活动“新村民”致以这样的欢迎辞。

      入村后,“新村民”很快融入了农村生活。白天大家一起干农活,夜里大家一起拉家常,几天时间从相识到相知,已经变成了一家人。

      村落规矩,村民精气神十足

      青壮年几乎都在外地打工挣钱,老人成了农田的主人,相信这也是大多数农村老年人生活现状的真实写照。

      走进杨西川村,第一感觉就是村落整洁规矩,村民热情淳朴,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和善的笑容,像对亲人一样热情接待“三在”学员们。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村里也有了小广场,我们没事就去逛逛,甭提多舒服了。”时髦的装束,让53岁的孟召琴一点都不显老,她执意让学员们喊她“大姐”,用她的话说就是“俺没这么老”。

      不仅如此,几乎所有的村民都显年轻,六七十岁的老人能骑车一天往返数次,去镇上的学校接送孙子孙女上学,不少老人还能下地干活,而且脸上始终挂着幸福的笑容。记者所住的杨忠良、周宝萍一家,邻里之间关系相当融洽。入住后,邻居们送来地瓜、萝卜和花生。从村民口中得知,他们一家为人耿直、孝敬老人,从未因为家务事吵过架。

      在杨西川,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这里的村民白天大多不锁门,因为老乡们知道,这里多年没有发生过刑事和治安案件,住着特别踏实。如今,尊老爱幼、邻里团结、家庭和睦,在杨西川村早已蔚然成风。

      儿女孝顺,老人生活没负担

      “俺现在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觉得很幸福。虽然孩子们不能陪在身边,但他们很争气,挣了钱也都想着俺。”72岁的焦玉珍大娘膝下有三个儿子,其中大儿子在北京打工,二儿子在当地面粉厂做管理,小儿子靠手艺在建筑工地挣钱。几年前,儿子们给她办了养老保险,老人每个月除能领60元的补助,平日里在村里的合作社干活,每天还能领40元的劳动费。“我也算留守老人了,儿子在北京批发蔬菜,一年到头收入很可观,我和老伴就帮着照顾孙子。”60岁的贾秀英是个勤快人,她和老伴不仅承包种植了40余亩树苗,还非常热心地为树农介绍客户。她看上去年轻时尚,又热情好客,给学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4岁的村民李俊霞的丈夫长期在东北打工,儿子也在德州市区工作,她也成了“留守族”。但是,李俊霞没有抱怨孤单,而是用乐观的态度,让家人安心在外忙碌。“俺丈夫还有十天就回来了,我们今年准备钱给孩子装修房子,就等着娶媳妇了。”刚接完电话的李俊霞满心欢喜。

      几天时间,记者走访了多户“留守”村民,大家一致认为“孩子在外地打拼是好事,留守也是幸福的”。

      此外,记者从村民口中得知,这个村的老人几乎全部参加了养老保险,并且村委会还特意拿出一部分钱帮助入保,农村养老问题已不再是难事。

      挣钱不难,家门口就能“上班”

      新农村建设和两区同建进程加快,不少村民选择另赚“外快”,年轻男丁外出打工,妇女则在家门口“就业”。

      每天骑着电动车上班,10余分钟即可到“单位”;每月能挣3000元,稳定的收入堪比在大城市打工。当地民营企业的发展,解决了村民挣钱没时间陪伴父母的难题。“家就在附近村,在这干活方便又能照顾家人。”该县天展健身器材有限公司的技工小张说,他学到了技术,颇丰的收入也让家人的生活锦上添花。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乡镇企业科技水平不高,但通过“三在”学员的深入观察,这种固化思想大大改观。

      宁津豪康制粉有限公司是集面粉加工、物流和粮食收储为一体的大型企业,然而偌大的厂房,真正要干体力活的工人并不多。“现在实现了机械化操作,不仅节省人力,还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该公司总经理杨黎明说。

      如今,这样的企业在农村越来越多,给当地带来可观税收,又为农村提供大量就业岗位,为农村培养了大量的技术人才。

      如今,这个500多口人的村子里不但有100多亩的葡萄园,亩收入近万元;还有400多亩的美国红枫、国槐、白蜡等绿化苗木基地。此外,该村还拥有10多家民营企业,50岁以下的劳力几乎都在附近企业打工或做生意,家家生活都很富足。

      □记者李霞孙良玉摄影报道

    (初审编辑:马宝涛   责任编辑:张洁)


友荐云推荐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关于我们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业务拓展 - 人才招聘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13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webmaster@dzwww.com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音像制品出版许可证
鲁ICP备09023866号 新出网证(鲁)字02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