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单歆 高畅 黄英姿 摄影报道
11月5日凌晨5点,记者跟随载有4000多斤新鲜蔬菜的齐河美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送货车从公司出发,车箱里各种绿色无公害蔬菜将会在当天出现在齐河市民餐桌上。从蔬菜采摘到加工、运送,最后到达市民餐桌,齐河美东公司已建构了一条现代农业产业链。
体验生产加工一体化的现代农业
11月3日至5日,17名来自市宣传文化系统的“三在”学员来到我市第二个“三在基地”——齐河美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公司员工同吃同住同劳动,亲身感受现代化农业的魅力。
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学员们来到了美东蔬菜基地东园区。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排排整齐的蔬菜大棚,极具规模。看到有工人正在采摘蔬菜,学员们也争相上前帮忙。从西葫、包头菜的采摘到装箱,学员们切身体验了劳动的艰辛。
最难忘的,要数5日凌晨跟着送菜的体验了。凌晨四点半,天还没亮,家住齐河宣章社区的付明武便来到公司,开始了他的装车运输工作。在大家的帮助下,十多分钟4000多斤菜就装好了车。
为了及时将加工包装好的新鲜蔬菜送往各营销点,付明武每天凌晨4点前就要起床。“为了让大家吃上新鲜的美东蔬菜,我们起早贪黑,值!”凌晨5点整,记者跟随付明武的货车开往齐河县城,静谧的乡镇公路上,只有送菜车在疾驰。
第一个送货点,是美东公司设在齐河贵和华城小区的蔬菜大棚车,23岁的店员吴娟早已等候接菜。她告诉记者,每天早晨5点30分都会准时赶到大棚车接公司送来的新鲜蔬菜。随后,送菜车又陆续送了多个公司直营店,一家超市和一个企业食堂。“今天送的菜不是最多的。多的时候还有几所学校和企业都要送呢,一般是忙完就快到中午了。”司机师傅说。
土地流转为现代农业发展助力
不同的劳动体验,让学员们对美东的认识不断加深,同时也迫切地想了解美东的发展历程。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如此有胆识,敢于涉足这投资大见效慢的农业产业?他,就是董战东。
2006年,曾在南方工作过的董战东带着先进思想和经验回到齐河,想从事现代农业。然而,当时德州并没有这样的发展规划,怎么办?一腔热血的董战东没有气馁,而是先从姑姑一直从事的毛衫业开始干起,开了一家毛衫厂。
直到2010年,借着两区同建的东风,董战东顶着各方压力,硬是完成了后屯村不到一百亩地的流转,并很快建起了第一批蔬菜大棚。随后,他又聘请了蔬菜研究方面的20多个专家来到美东科学育苗,流转来的土地既成了种植区,也成为了科研人员培育优质品种的育苗区。有了科学技术的支持和大面积肥沃土壤,美东的现代农业之路越走越宽。
随着规模化大棚蔬菜的种植成功,销量上涨,当地农民逐渐认可了这种新的农业产业形式。再加上当地领导的认可,政策的支持,董战东借土地流转的形式,迅速扩展园区规模。1200元/亩,董战东陆续完成了宣章、王庄、尧庄等村庄的土地流转工作。
如今,美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投资达1.5亿元,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一处,共分四大板块。一是育苗核心区,建有1.3万平方米的智能联栋温室;二是蔬菜种植区,占地3500亩,各类温室800个,15个蔬菜品种获得无公害和绿色产品认证;三是杂果采摘区,占地1000亩,种植有美国大樱桃、沂蒙霜桃等稀有品种;四是冷链物流区,日加工蔬菜可达200吨,冷藏保鲜蔬菜200吨。整个园区已形成集育苗、种植、冷藏、加工、配送、销售“六位一体”的完整的产业链条。公司年销售收入3.77亿元,解决了3500余人就业,被省质监局命名为“山东省优质蔬菜标准化园区”,被省外事办确认为“山东省外事基地”。
当地农民受益农业现代化
崔玉香是美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加工车间的一名员工,今年58岁的她来美东工作已有两年,她的工作是将分选好的蒜薹捆绑好后装箱,每月工资2000元左右。
作为美东的员工,崔玉香也是土地流转的受益者。“我家的四亩地都流转给公司,然后又从公司回租大棚自己耕种,种好的菜再卖给公司,我还在车间里干活,这样连土地流转,我一共能有三份收入。我觉得这个模式挺好。”崔玉香说。
49岁的孔令国是大黄乡柳东村的村民,他以每年2万余元的费用承包了美东公司的两个蔬菜大棚,除去育苗、肥料、农药、工时和承包等成本,每年纯收益达到5万余元。“自己建大棚投资大,而且没有农业技术指导,我们承租美东的大棚就能避免这些问题。”孔令国告诉记者,他家里也有十亩地,但距离美东的产业园还有段距离,他希望自己的土地也能得以流转,创造更大价值。
宣章屯镇人大副主席牛玉勇是镇政府分管农业的镇领导,自2010年分管农业以来,他看着美东一步步地发展起来。谈到土地流转对农民的影响,牛玉勇说,土地流转后对农民最大的好处就是“旱涝保收”,美东每年按时给农民发放土地流转费。而且,农民还可以回租美东建好的蔬菜大棚,在公司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种植,产出的蔬菜美东负责回收,农民根本不用为销售发愁。“可以说,土地流转让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实现了共赢,农业现代化让农民增收,大家的生活过得越来越好。”牛玉勇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