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联系点:
夏津县水利局
□记者 张亭亭 摄影 张双双 通讯员 邓美平 李智
打开水龙头,清澈的水流源源不断地流出。这看似寻常的日常生活小事,背后却凝聚着自来水工人夜以继日的汗水。他们是守护整个城市用水安全的卫兵。他们默默地净化水流,保证城市用水的安全和畅通,将清泉送进千家万户。
“一滴水”的四大关
“你看,我们用的水都是从这里来的。”10月21日上午,记者站在夏津县凯发新泉自来水(德州)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上时,夏津水厂副经理管同勇指着一间泵房说。记者看到,夏津水库的黄河水和取水泵房通过一根管道相连接,管同勇告诉记者,水从这里进来,就开始了它的净化消毒之旅。看似平常普通的一滴自来水,它的生命却要经过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等多道净水工序,从入厂到通入市民家中,一共要通过“四大关”的处理。
“首先,黄河水经水库供水洞进入水厂取水泵站,这其中就要需要进行第一次杂物过滤,然后通过管道加药加氯后,进入折板絮凝沉淀池,这个过程需要两个小时左右。”在现场,管同勇一边领着记者观看整个制水过程,一边向记者详细进行介绍。
水经絮凝沉淀消毒后,进入平流沉淀池,将颗粒较细的污泥分离出来,使浑浊水达到清澈的目的。此时,已经极为清澈的水,将通过集水槽进入到下一道工序——V型滤池。在滤池内通过滤砂过滤后,水将进入加氯加药间进行加氯消毒,经检测达标后进入清水池,最后经送水泵站进入供水主管网。
高科技仪器轰轰作响,一股股清澈的水流潺潺流入清水池。现场,大家都被眼前所看到的壮观景象吸引住了。“这里的每一道工序都要经过严格的计算、检测和严密的工作流程。制水远不像表面看上去的这么简单。”管同勇自豪地说。
每一道程序都关乎生命
21日上午10点,净水工孟爱春办公室的电话声响起,电话里,对方将新一轮检测水质数据告诉了她。放下电话,孟爱春专注地将新的数据和自己本子上写的两小时前的数据进行比较,看到相差无几,才放心地放下手中的笔。
“我们的化验员每两个小时检测一次出厂水,以掌握水质变化和供水量。我们会根据其变化合理加氯,加净水剂。”孟爱春告诉记者,作为一名净水工,她已在工作岗位坚守20了多年,在无数个日日夜夜里监视着水的动态,从来不敢有丝毫松懈。“水看似平常,但却是很危险的,它一旦出问题,就是大问题。全县人民的饮水安全都掌握在我们手里,这是压力,也是自豪。”
管同勇告诉记者,水厂实行24小时供水,水质每2小时都要检测,按照规定检测9项常规指标。水厂目前总共能检测15项出厂指标,另外,县防疫站还要进行定期检验。根据规定,水厂每半年还要将水样送第三方检测,均要符合指标。每天,像孟爱青一样工作在一线的工人有20多名,他们日夜班轮流倒替,白班还好,夜班不能休息就相对难熬一些。但是这些工人,站到岗位上就会提起百分百的精神,不敢有一丝懈怠。“对我们来说,水就是生命。”孟爱青说。
夏津县供水管网实现全覆盖
夏津县自2011年启动水库集中供水以来,已全面完成了批复的中央及地方各级资金饮水安全项目。截至2013年底,共计完成投资1.39亿元,铺设村外主管道572公里。夏津县村外主管网全部铺设至村头,供水管网覆盖率达到100%。
据了解,夏津县共507个行政村,列入2014年城区及两区同建规划村庄的83个。截至目前,已对接完成406个村庄,城乡一体化供水率达到95.8%。“原来507个自然村有60%以上水质不达标,深层地下水氟超标,氯化物多,20%以上的村庄用水要肩扛手提。现在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大半。”夏津县水务局农水科科长任润泽介绍说,如今,农村自来水不好入户的情况依然是夏津县供水的难题,存在部分村民不理解,不知道饮水安全的重要性的情况。
“下一步我们会加大宣传力度,加强进村入户力度,并希望上级加大对村内工程的资金投入,让全县群众全部用上黄河水。”任润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