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名:焦丽梅
单位:德州市委宣传部
基层联系点:北园社区
日期:7月2日
7月2日上午11点,北园社区居委会主任李凤珍正要去空巢老人崔新科家里,看看怎么连续两次打电话没人接。“我们小区是老人们的幸福地,‘三无’老人有人管,其他老人有得乐,一些搬出社区住的老人,还经常大老远回来这里参加活动,说是舍不得这里的热闹日子”,李凤珍笑着说。
一个德州著名的“老旧”小区缘何能让老人们如此“难舍”?带着疑问,我们去找寻答案。
“所有能给的,全给了”
“如果没有政府照顾,我们早死了。”这是北园社区98岁的低保户马秀英老人的一句话。
这位年近百岁的老人,还有一个96岁的老伴。两人无儿无女,没有工资,也没有其他经济来源,自年老之后,所能依赖的一直就是社区的照顾。
“社区知道他们不容易,给他们办了低保,每人每月320元;也办了高龄补贴,每人每月300元。上面的政策能争取的全部争取,平时的走访慰问对他们也是必不可少的,总之,所有能给的,全给了。”社区党支部书记肖志英说。
此外,社区干部每隔两天就要去老人家里,照顾一下饮食起居。
“现在天气这么热,老人又俭省,剩下一点半点也不舍得扔掉。不行,我得看看昨天切开的西瓜有味了吗?”说到这里,肖志英立马坐不住了。
而像马秀英这样的,需要社区特殊照顾的老人,就有47人。
“情报员”架起老人信息网
作为德州市第一个大型住宅小区,如今的北园小区早已风光不再,除了租房客,老年人成为居住最多的群体。
“在低保审查这么严苛的情况下,我们小区光低保户就有177户。而这其中有很多属三无老人。”居委会主任李凤珍介绍说。
由于“三无老人”、“空巢老人”人数众多,居委会日常工作繁琐,无法全面照顾好这些老人。为及时掌握这类老人的状况,居委会发动老人住家附近社区居民的力量,建立 “情报员”网络,并给老人建档立卡,将老人的信息、身体状况和“情报员”电话都记录在册,有事能第一时间联系上,这让老人们倍感温馨。
社区居民李志红,是邻居朱学峰的情报员,作为家庭主妇的她很乐意接受这个工作。“朱大爷七十多,年龄不大,但现在有些糊涂了,经常找不到家。我就反复叮嘱他,只要出门就得先给我打个招呼,让我知道她的行踪。
李志红说,社区工作人员每隔几天就会打电话问问朱雪峰的情况,有什么异常也会让她过去看看,平时有什么信息,也是由她转告。“老人很高兴,感觉邻居和社区都在想着他,关心他。”
老人的“幸福时光”
“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是老人生活幸福的标准。在北园社区,60周岁以上的老人有将近2000人,为了让老人们平时不寂寞、不孤单,社区搭建起一个个娱乐休闲平台,丰富老人的精神生活。
“我们有秧歌队、锣鼓队、扇子舞队、歌咏队等等十几个活动队伍,每周一三五下午,德州文化馆的老师过来义务指导各种活动。”66岁的居民陈风军说。
社区文体活动的组织者,59岁的居民王玉彬说,社区不仅提供老人社区活动中心这个场所,也根据北园小区实际,清理打扫出来4个小广场,绿化美化,让老人们聚在一起喝茶聊天,锻炼身体、唱歌跳舞,每年都对积极参加活动的老人进行表彰,并组织外出旅游,激发老人参加活动的积极性。
71岁的王桂芹老人经常参加各种活动,并在这里找到了同样爱跳舞的伙伴。“我没有收入,以前生活很困难,每天都像熬日子一样。后来社区给办了低保,也动员我过来和大家一起跳个广场舞什么的。现在,有吃有喝也有玩的,日子一下子敞亮多了。”王桂芹笑着说。
民情日志:
全市宣传文化系统开展“在基层、在一线、在现场”活动以来,作为一名宣传干部,我深入活动联系点北园社区,秉着为社区办实事的宗旨,怀着对群众的真实感情,走访座谈社区干部和群众,真正做到摸实情、受教育、得提升。北园社区的特殊性(老旧小区、老年人居多、租房客多不好管理),也让我更深刻的体会到社区党员干部的重要性和难处,了解了基层群众的需求和苦楚,这是我在机关办公室、面对电脑互联网所得不到的真实状况。(焦丽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