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名:史成志
单位:德州市委宣传部
基层联系点:天衢办事处王家院
日期:5月28日
为深入践行“三在”活动,5月28日,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史成志来到了天衢街道办事处新四合社区王家院小区调研。这次调研收获颇丰,成果显著,“以德治村,民有耻且格”,史成志对以德治村理念的了解更加深入,他固有的做人为官准绳——“善忘知本,道之以德”,也在这里找到了最有力的、最典型的例证。
老百姓都盯着村干部,“领头羊”务必发挥带头作用
“这还是我认识的王家院吗?这变化也太快了吧!”史成志在村子里走访时颇为惊讶。十年前的王家院是个穷村、乱村、头疼村,政府想改制村子,但谁也不想来管理这个村子。而如今呈现在他面前的是一番新气象:高楼耸立,街道整洁,邻里和睦,婆媳相敬……通过村支书王连才的一番介绍,史成志终于破解了王家院蜕变的“达芬奇密码”。
2004年4月,时任德城区委党校副校长的王连才,受命回到了家乡王家院担任村支书。在他上任的第一天起就遭到了村民的“热烈欢迎”。来到王家院,并没有想象中的迎接队伍,只是寥寥几个小孩子在村头玩耍。
为了让村民重拾信任,第二天,他就带着其他村干部开始扫大街。第一次,有的人说风凉话,有的人旁观,有的人说做作。第二次,第三次……渐渐地,扫到谁家门口谁就默默地加入,到后来凡是在家的男女老少们都纷纷加入其中,这一扫就是十年。
这不禁让史成志想起了十几年前自己下乡时的场景。
史成志清晰地记得,那是1999年4月21日,他被调到乐陵县化楼镇韩桥村任包村干部,四个包村干部,村里仅给安排了三张床,每张床都破破烂烂,坐上去就咯吱咯吱响个不停,因为百姓认为你不是过来真干事的。当时为了方便百姓,村里要修过河桥,天寒地冻,村民们都还身着棉衣,站在河岸上,没有一个人下河作业。史成志看到大家如此没有积极性,便挽起裤腿,脱下鞋,“扑通”跳下河岸,拿着工具便挖起河里的泥沙。村民们看到城里的干部都下水了,于是一个接一个地下河干起了活。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一干就是两个小时。史成志在村民心目中的形象瞬间改变。
通过自己和王连才的经历,史成志总结道,干部就是“领头羊”,“领头羊”就需要发挥好带头作用,否则老百姓就不会打心眼里认可你、信服你。
善忘知本,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调研中史成志发现,村民们精神面貌饱满,见面都会相互热情打招呼,几岁的孩子见了长辈都会主动问好,孩子们见了王连才更是亲切地喊他“王伯伯好”。社区地面上有垃圾,小孩子们都会弯腰捡起来,村里没人赌博,人人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家庭关系、邻里关系都十分融洽。
“真是不简单,这是怎么做到的?”王连才看出了史成志的疑问,随后,他带着史成志来到了王家院内的“道德夜校”。夜校大屏幕上正播放着《幸福人生讲座》,台下座无虚席,前排坐着一群孩子,后面是老人,再后面是年轻人,不少人都是站着听讲的。
史成志得知,王连才一直推行道德治村,2010年开办了道德夜校,自掏腰包买材料、复制光盘免费发放给村民。他还亲自授课,邀请法官、律师、医生、理财师等前来做讲座。道德教育在新农村改造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王家院道德大讲堂的设立,不仅解决了本村村民的生活陋习,还为“四德”工程提供了一个典型的例证。
王家院以德治村理念的成功践行,更加坚定了史成志做人为官之准绳——“善忘知本,道之以德”。
“善忘知本”,这是史成志的座右铭与人生信条。善忘,要善于忘掉世俗,忘掉权利,忘掉不愉快的事,洗尽铅华,不施粉黛,不藏心机,清新脱俗,淡雅如菊。知本,通过知物之本质根源而知明德识明德,知道自己是谁,根在哪,自己应该怎么做才能对得起先人,对得起父母,对得起自己,对得起他人。
“道之以德”,源自《论语·为政》。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翻译过来就是,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
史成志发现,王连才这十年的一举一动,都在践行着“善忘知本,道之以德”的理念,王连才也高度认同史成志的这八字箴言。
史成志调研后感悟颇深:进入基层,我们才看到了如此叹为观止的变化。同时也要看到,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生动实践相比,与传播格局和受众需求的深刻变化相比,我们的工作还有差距。只有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才能在改革建设的火热实践中增进对现实的了解,才能在与群众的交流交往中找到自身的不足。要把了解社情民意作为基础工作,认真听取群众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及时掌握在机关难以听到、不易看到和意想不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提高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针对性。(大众网记者 石少军 实习生 李晓楠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