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旬的一天,天气炎热。到了袁桥社区,村委会主任邱金州正准备组织人员打扫卫生。这几天老天爷不给面子,有一段时间没下雨了,风又大,街面上垃圾较多,得集中清理一下。
虽然回农村老家时经常从社区大门口经过,看到里面的楼房鳞次栉比,但从来没有进去过。走在社区中间的大道上,才发觉整个地方真大。袁桥社区现在一期建安置楼25栋,建筑面积10.1万平方米,已安置村民874户、3200多人。现在的住户大部分是原袁桥村的村民整体迁入的。
当问到社区居民靠什么生活时,邱主任说,因为离城里很近,年轻人都在城区打工,年龄大一些的继续在村里种地。现在人均还有一亩多地,有种果树的,也有种植玉米小麦的,得益于这几年政策好,拆迁补偿政策合理,村民手头上有了些钱,居住生活都有很大改善。在社区里面我留意观察了一下,尽管已是近10点钟,大部分人都已外出上班打工或务农,但到处都停着小车。尽管车的档次都不是很高,但对于刚刚搬入楼房,还没有完全进入市民角色的村民来说,这已是很不错的了。
在临街小楼村委会办公室里,有六七位老人正在闲谈拉呱。他们有退居二线的镇干部,有退休的原村支部书记,有曾经在城里工作过的环卫工,也有种地的农民。他们老家都是袁桥本村人,如今赋闲在家。看看每个人的表情,都十分的知足和快乐。问起还有什么要求时,老支书首先发言:如今大家都住进了楼房,吃不愁喝不愁,就是地比原来少了。能不能在社区旁边建一个蔬菜副食批发市场,让村里的老百姓就近就业,还能辐射周边。特别是下一步还有二期工程,9个村要搬进来,这个市场要是建起来,能带动很多人致富。一语说毕,其他人纷纷响应,也都打开了话匣子。有的说,这医疗制度很好,就是住院报销的比例还是少了些,平常拿个药给的钱也不多。还有的说,现在生活好了要求也高了,上了岁数的人对手机不感兴趣,看电视坐在家里也不大舒坦,能不能文化活动多搞点,投入再高点,我们也能亲自参与伸展一下筋骨……大家七嘴八舌纷纷建言献策,听得在场的镇领导频频点头。
出了村委会办公室,我们到了二期工程所在地。二期工程就在一期工程的北边。看到高低错落有致的楼房,恍如进入城市的商业住宅区。这里的楼房布局十分大气合理,完全看不出是农村安置房。同来的镇党委司副书记介绍,二期占地629亩,计划安置9个村,3011户、7000多人,项目总投资18亿元,建多层64栋、21万平方米,高层18栋、25万平方米。目前,多层楼装修基本完成,高层楼已完成主体建设。在里面转了一圈,一楼基本是门市和停车位,出入在二层,绿地建在二楼之间,在一个相对封闭的楼群环绕地带,建有各种服务配套设施,如养老院、物业管理处、服务大厅等等。
司书记介绍说,袁桥镇位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东部,辖14个社区、43个村民小组,总面积55平方公里,人口2.5万,全镇最终规划为袁桥、大王和小刘三大社区。袁桥社区作为最先建成的大社区,正在积极探索社区管理新模式,努力建成安定和谐、群众安居乐业的新型农村社区。在这方面,政府的协调指导和服务工作必须到位跟上。他的一席话,使我对新型农村建设的未来充满了憧憬和期待。
手记: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是中央的大政方针。如何在新型城镇化道路中,使农民变成市民,必须尊重农民的意愿,不能简单地让农民上了楼就算完成任务,还应该让农民从生活方式、收入方式和思想观念上都做出相应转变。在这方面,地方党委政府要转变服务理念,在为民务实工作上下足功夫。要将“议事权”交给居民,鼓励群众主动为社区发展建设献计献策,让群众自己为社区发展出点子、提建议,社区干部要全力配合搞好建设。这样做,不仅可以有效拓宽社区工作思路,也有助于维护良好的干群关系,建设更加和睦的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