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济南李清照纪念堂之漱玉泉
日前,我国首个家族研究书系︽山东文化世家研究书系︾问世。在这套由28个齐鲁文化世家组成的文化丛书中,济南的章丘李氏家族则成为其中最为特殊的一个家族。作为丛书中唯一一部以女系发展为研究中心的家族,李清照对于大众来说或许并不陌生,但是其父亲李格非和她父女二人形成的独特文化世家,却鲜有人知道。
李氏家族 位下名高
嫠家父祖生齐鲁,位下名高谁比数?当时稷下纵谈时,犹记人挥汗成雨。——李清照·《上枢密韩肖胄诗》
纵观《山东文化世家研究书系》中的28个齐鲁文化世家,章丘李氏家族无疑是其中最为特殊的一个。
说它特殊,是因为这个家族并不像孔、孟、颜、曾等文化世家那样延绵数代,名动天下;也不像日照丁氏、临朐冯氏等仕宦家族那样涌现出大量的进士举人。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个家族却诞生出了中国文学史上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李清照。“如果按照李清照在自己诗歌中的自述,李氏家族实际是一个‘位下名高’的书香世家。”魏青,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山东文化世家研究书系》中《山东章丘李氏文化家族研究》一书的作者:“事实上根据现有的文字记载来推测,李格非和李清照父女为代表的李氏家族,原本是一个处于当时社会中下层的书香门第。”
尽管由于年代久远,加上后来的金兵入侵等战乱原因,流传下来的关于章丘李氏家族的文字资料并不多,但是李格非李清照父女在当时的文坛却颇有名望:“其实从现在的角度来看,李清照在民间的知名度要远远超过了她的父亲李格非,但是如果我们翻过头去看当时的历史资料,事实上李格非的名望最初要比李清照大。”在对李氏家族研究期间,魏青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发现不少宋代的文献中提到李清照时,总会在其名字前加上一个定语“名士李格非之女”。
章丘李氏人丁不旺?
格非之兄和叔以为其不苟,于古可似黔娄——李格非·《廉先生序》
作为一个文化世家,章丘李氏仅有李格非、李清照父女二人,往往会给人一种“人丁不旺”的感觉,但是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呢?“刚开始研究的时候,我也有过类似的感觉,是不是李氏的人丁不够兴旺?但是后来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结合考古新发现,我发现其实章丘李氏的人丁并非不旺。”通过搜索大量的文献,魏青找到了李氏家族的其他人物。
据历史文献记载,李格非不但擅长诗赋,同时也是一位研究经学的大家,因此他曾经写过不少文章,而其中有些文章,则多少给我们探究其家世带来了一些线索,比如说《廉先生序》、《宋故中散大夫致仕贺公墓铭》等。也正是通过详细的资料挖掘,魏青也在这些文章中,找到了李氏家族中一些其他的人物。“《廉先生序》是李格非写给隐士廉复的一篇有序无铭的墓碑。而在这篇序文之后,还附有李格非的侄子李迥在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为此文所写的跋语。那么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李格非应该还是有亲兄弟的。”魏青告诉记者说:“而且按照当时李迥在跋文中的记载,李格非应该在其兄弟中排行第三,因为在他的序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即‘格非之兄和叔以为其不苟于古可似黔娄’。”据史料记载,李格非,字文叔,而“和叔”很可能是李格非哥哥的表字。
2001年,济南市南外环路在施工过程中,出土了一方碑文,而这份碑文,恰恰就是李格非的另一篇纪念朋友的墓志铭——《贺公墓铭》。在经过专家们对碑文的清理之后,发现该碑文的开头有这样一段话:“左奉议郎校对秘书省黄本书籍李格非撰、和州防御推官知凤翔府麟游县事李辟非书”,而这段碑文,恰恰印证了一部分李格非的家庭状况,即这位曾官至礼部员外郎的文人,他的兄长中还曾有一位与他同朝为官。
而除此之外魏青还发现,在曲阜孔林,也曾留下了李格非带子侄前往祭拜孔子的碑文:“提点刑狱、历下李格非崇宁元年正月二十八日,率遹、迥、逅、远、恭拜林冢下。”
这些资料的出现,也让后人对于李氏家族的状况有了一定的了解:“至少,李格非还有亲兄弟,而且所谓的遹、迥、逅、远、,应该是他的子侄一辈的人,像这种书香门第,由其中一个父辈带着子侄辈的后人前往孔林祭拜孔子的事情,在当时应该是比较常见的。再看看孔林的碑文,可见李格非的家族还是比较大的。”
易安婉约?博采众长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夏日绝句》
作为全国最为知名的词人,恐怕连小学生都知道李清照是婉约派女词人,不过如果看看李清照现存的诗,或许没人会想到,这位婉约的女词人会有如此风骨。“其实如果对比一下李清照的词和她的诗,你或许会发现,这基本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作为一名专业研究古代文学史的专家,魏青这样感慨:“甚至连豪放派词人的代表辛弃疾,都曾模仿过李清照的词体,甚至称之为‘易安体’。”在魏青看来,李清照的词最大的特点除了婉约之外,就是喜欢使用一些口语化的词语,即使时光流传百年,后人依然可以通过这些浅显易懂的口语读懂她的词。
不过与其词作品相比,李清照的诗赋则更具有现实性,甚至带有政治倾向性。单是那首《夏日绝句》中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就足以让不少男儿自叹弗如。
而除此之外,李清照还是一位金石学家和收藏家,其夫赵明诚去世后,李清照曾将赵的手稿《金石录》整理成书,因此她在金石学方面也有着独到的见解,其《金石录后序》曾获得历史上多位文学大家的欣赏。“这与李氏家族的家风有着很大的关系。”魏青表示:“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不仅仅是一个文人,更是一个志趣高洁、守正不阿、精忠爱国的政治家,他受知于苏轼,被称为苏门后四学士,又与苏门四学士中的晁补之、张耒交好,这促成了李清照博学的一面。”
相关链接
李氏家族的文学观
以诚著文,独标一格
李格非以文学见称于时,他对文学不乏独创的见解。他反对行文草率,无病呻吟,提倡以“诚”著文,强调“字字如肺肝出”。
李清照在文学上深得父亲李格非的教育和熏染,清人曾以“中郎有女堪传业”为比,将东汉末年的蔡邕、蔡琰父女与李格非、李清照父女相提并论,可见李清照与蔡琰一样,也是女承父业,由此取得了非凡的文学成就。
李清照诗、文、词并擅胜场,尤为词家大宗。她的词以真实的生活感受为基础,无论表现欢乐、闲适、忧愁、悲伤,都能情谊充沛,深婉动人,在艺术上自成一格,非常富于创造性,由此受到同时人和后代人的极力追崇,成为公认的“婉约派”正宗词人。南宋初,与李清照同乡的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一再模仿她的词作,称之为“易安体”。南宋末爱国词人刘辰翁依声和作《永遇乐》,更是出自思想感情上的共鸣。到清代,李清照的后世同乡王士禛不仅推崇她为婉约之宗,而且和其原韵词为更多,足见喜好之深。
王士禛曾将李清照(号易安)、辛弃疾(字幼安)并称济南“二安”,他说“仆谓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皆吾济南人,难乎为继矣!”自此,济南“二安”响名天下,成为齐鲁文化的杰出代表。
李格非作品选
论曰:洛阳处天下之中,挟肴渑之阻,当秦陇之襟喉,而赵魏之走集,盖四方必争之地也。天下常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必先受兵。予故尝曰:“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
方唐贞观、开元之间,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于东都者,号千有余邸;……予故尝曰:“园圃之兴废,洛阳盛衰之候也。”……——书《洛阳名园记》后
译文:
现在我来作一结论:洛阳处于中国的中心,凭藉肴山与渑池的险阻,控制秦川和陇山的要冲,并且充当了赵、魏两地的堡垒,可以说是四方必争之地了。中国若是平安无事还算罢了,一旦发生变乱,洛阳必将首先遭受兵灾。因此我曾经说过:“洛阳的兴盛与衰败,便是中国安定和战乱的预兆啊!”
当唐代贞观、开元之间,公卿贵戚在东都洛阳建馆舍、置宅第的,不下千有余家; 等到它发生动乱的时候,接踵而起的是梁、唐、晋、汉、周的残酷战争。因此我曾经说:“这些园林的兴盛与荒废,便是洛阳繁盛与衰败的预兆啊!”
(初审编辑:王静 责任编辑:张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