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铭
育英学校(今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学),是一所具有优良传统、传承东西文化、人才辈出、享誉京城、誉满全国的百年历史名校,今年(2014年)将迎来建校150周年华诞。
十九世纪中叶,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美国基督教公理会在北京东城灯市口大街创办“男蒙馆”和“女蒙馆”,开始推行西学。据考证,这是北京历史上最早的教会学校。1900年以后,两校分别改名为“育英学校”和“贝满女中”。“育英”与“贝满”,如同孪生兄妹,相依相伴携手走过了近一个世纪的风雨历程,从小到大,逐渐发展成为誉满京城的两所名校。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国家将两所学校收归国有,将育英学校中学部更名为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学(小学部更名为灯市口小学);贝满女中更名为北京市第十二女子中学(简称女十二中、现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
“育英”一词,取自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乐也”。何为“英才”?有一定品德和技能的人称为人才。古人云:十里挑一的人才为“杰”才;百里挑一的人才为“豪”才;千里挑一的人才为“雄”才;万里挑一的人才为“英”才。“育英”,即培育最优秀的人才之意。纵观育英一个半世纪的历史,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各级各类人才:刁光覃、梁炳文、牟作云、夏淳、年维泗、孙孚凌、张大中、李锡铭、常自超、蔡公期、庄奴、邵燕祥、廖贻训、徐冠华、凤懋润、温可铮、张卫平、聂卫平、姜昆……
当年我还是个小学生,灯市口大街的安静和干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时人少车少,白天很安静,只有中午放学时分和下午放学时刻,才能看到胸前佩戴校徽、行为举止文明的中学生从各个学校鱼贯而出;走在街上,清洁工每天将街道打扫得非常干净,可以看到清扫的痕迹。
过去育英、贝满的老先生们:风度翩翩,文质彬彬;传承孔孟,争鸣百家;潜心学问,专攻己业;治学严谨,自成一派;温厚儒雅,正直善良;与人为善,提携新人;教书育人,成事者众。老先生们或出身于教师世家,或书香门第;或名门之后,或大家闺秀;或学富五车,或才高八斗;或知识渊博,或家学深厚。学识和文采,自成一体。
“育英”“贝满”是一座庙堂;“育英”“贝满”是一座殿堂。
我刚参加工作时学校的校舍大多是带有宗教色彩的西式建筑。学校大门与现在王府井教堂外的大门样式基本相似。大门内是个门洞,门洞西侧是传达室。进校门后往里走约二十余米正面有个用砖砌的影壁,影壁后面是学校的大操场,面向操场一侧的影壁上是毛主席手书体“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题词。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校园,操场的南侧和西侧则是一米多高的柏树围墙,将大操场与甬路隔开;操场北侧是砖砌的主席台,东西约有十米左右;再北面是带有钟楼的尖顶基督教大教堂(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即1906年),比您现在见到的王府井教堂要高一个档次。过去教徒们上教堂做弥撒、祷告、唱圣歌、查经,小孩子去受洗,年轻人去结婚。教堂的钟声悠扬,传向远方,为古都北京增添了些许西洋宗教的氛围。教堂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窗户的玻璃五颜六色。过去只有在电影里或照片上见到的西洋式教堂,现在就在我工作的校园里:庄严、神圣、凝重、肃穆。
教堂里有供人们祈祷用的长条椅子,可同时供八百多人进行宗教活动。厚厚的松木椅子很重,一般需要六位以上的壮汉才能搬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有北京提琴厂的技术人员专门来校挑选,看看有没有适合做提琴用的材料。我来学校工作时,教堂的长椅大多已被搬走挪作他用,教堂成为日常活动场所。(刘德铭)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秀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