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农科院引来新技术 玉米大豆“做邻居”增产又增收

2017-10-10 20:12:00 来源:大众网 作者:翟岩 李冉 高凤菊

  

  随行的专家学者和种粮大户们走进田里参观

  

  主办方向前来参观的专家学者们介绍项目情况

  

  全机械化收割方式

  

  交错种植的大豆和玉米长势丰茂

  

  金黄的玉米苞

  

  饱满的豆荚

  大众网德州10月10日讯记者 翟岩 见习记者 李冉 通讯员 高凤菊)金秋十月,收获的季节,德州禹城市房寺镇乡泽种植农场示范基地也迎来了历史性的大丰收,到处可见一片秋季丰收景象和农民朋友的喜悦之情。

  今年,德州市农科院联合四川农业大学开展了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和关键性技术研究与示范,在全程机械化生产的基础上,实现了玉米基本不减产,大豆增产100至130公斤,每亩增收300元以上的丰硕成果。

  10月10日上午,尽管绵绵秋雨让农田里变得泞泥不堪,气温低的有些“冻人”,却依然挡不住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粮食作物丰产增效自愿配置机理与种植模式化优化”项目示范区现场观摩会一行的热情。随行的专家学者和种粮大户们撸起裤腿走进田里,交错种植的大豆和玉米长势丰茂,饱满的豆荚,金黄的玉米苞,全机械化收割方式,以最直观、最真实的方式,展示出了示范田丰硕的成果,让观摩会的众位专家学者都竖起大拇指啧啧称赞,拍照留念。

  观摩会收效显著,一致得到了各位参会专家及种粮大户的认可和好评,在交流中,大家纷纷表示,“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具有高产出、可持续、机械化、低风险”等技术优势,集种养结合、合理轮作和绿色增效为一体,特别是种管收机械化的实现为推广创造条件,已成为当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的新选择和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动能。建议加快这一技术在适宜地区推广应用。”

  “德州是农业大市,光温水和无霜期等自然条件适宜玉米、大豆等夏播作物的生长。我们利用本地的先天地理优势,成立德州市农科院示范基地领导小组和项目技术小组,落实专人负责基地,实行科研人员蹲点制。在品种选配、机械播种、除草化控、防治病虫等关键环节不放松不懈怠,加强田间管理,并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生产。”德州市农科院党总支副书记、研究员高凤菊告诉大众网记者,为了解决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难种难收的瓶颈问题,四川农业大学与四川刚毅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开发了精密施肥播种机和联合收割机。并在现场示范了机收、机播作业,充分的解除了农民们的后顾之忧。

  “按照农业部农作物测产验收办法,我们分别在三个示范基地各随机抽测3个点,每个样点测量1带20米,计玉米2行穗数和大豆3行株数,调查玉米穗粒数和大豆株粒数,百粒重按该品种常年平均值计算。测产结果为,三个示范基地的平均亩有效株数,玉米均在3500~4000株,大豆均在6000~7000株;玉米平均亩产550~650公斤,大豆平均亩产100~120公斤。”高凤菊介绍说,今年,德州市农科院紧紧围绕全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种植结构调整优化进行科研选题和对外合作,与四川农业大学联合开展了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和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在禹城市房寺镇、临邑县德平镇和兴隆镇共建立示范基地面积1000多亩。其中,禹城市乡泽种植家庭农场示范基地面积500亩,玉米为天塔619,大豆为齐黄34;临邑县德平镇富民家庭农场示范基地面积300亩,玉米为迪卡517和登海605,大豆为齐黄34;临邑县兴隆镇中兴家庭农场示范基地面积200亩,玉米为登海605,大豆为齐黄34。

  “我觉得最高兴的是转变了老百姓的想法,之前老百姓不愿意这样种,是因为在种植、管理和收割上都要浪费很大的人力,要多花费很多的时间。但是有了有了国家和市里给我这么大的帮助和扶持,我们克服了老百姓心中所担心的难题,现在不仅化肥农药用少了,播种收割更省事了,产量不但没减反而提高了。”乡泽种植家庭农场场长尚成国表示,他们农场决定明年还将继续运用这种提效增产的模式,争取更大的收获。

  据了解,作为全国首个整建制吨粮市,2016年,德州市耕地面积966.0万亩,其中玉米种植面积765.0万亩,全市平均玉米单产589.1公斤。目前,全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土地面积310.6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30.0%以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经成为引领德州市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同时,德州作为全国最大的非转基因大豆集散地和现货交易中心,年交易大豆约300万吨。大豆加工已成为德州的优势产业之一,现有各类大豆加工企业32家,规模以上企业11家,年加工大豆能力220万吨以上。尤其是大豆蛋白产业优势突出,年产各类大豆蛋白40万吨以上,占全国的50%左右。随着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在德州大面积推广应用,将可望有效解决德州市农业高产不高效、长期单一作物种植土壤肥力过度消耗和劳动效率过低等问题,不仅为全市农民朋友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提供了新模式,还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和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了新选择。

初审编辑:马宝涛

责任编辑:郭超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