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旱湾变广场村庄像花园 乡村振兴振起农民“精气神”

2018-02-14 10:09:00 来源:大众网 作者:盛堃 翟岩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隆重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即日起,大众网采编人员分赴山东17市,用手中的笔和镜头全面展示全省上下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生动实践,充分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取得的重大成就。记者们深入基层,走近工人、农民、医生、售票员等普通群众,亲身体验他们的生产生活,倾听来自基层的声音,用原汁原味的典型事例,深入报道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求所愿,多角度展示我省在经济文化强省建设中的创新实践。

  我们将通过图文、短视频、手机直播、VR、H5等融媒体报道方式,在大众网、大众论坛、山东24小时新闻客户端、山东手机报、@大众网新浪官方微博、大众网官方微信、大众网17市分频道全平台推出报道。更多精彩,期待您的关注!

  【新春走基层】旱湾变广场村庄像花园 乡村振兴振起农民“精气神”

  时间:2月12日

  地点:德州市平原县恩城镇赵庄村、五里庄村

  记者:盛堃 翟岩

2月12日,在平原县恩城镇赵庄村,大众网德州站站长盛堃采访村委会主任赵守财。

摸着家里热乎乎的暖气片,赵庄村村民赵秀章脸上乐开了花。 张冉 摄

  街道干净、房屋整齐,触目所及,白墙灰瓦,步步是画,处处皆景,让人赏心悦目。腊月二十七,离狗年春节还有四天,大众网记者一走进平原县恩城镇赵庄村,就被这个小村落的干净、整洁所吸引。

  “别看俺们村现在这么漂亮,放在一年之前可不是这样子的。”在村口,赵庄村村委会主任赵守财说起近年来村里的环境面貌变化,滔滔不绝,语气颇为自豪。

  垃圾湾变文化广场 成村里最热闹的地方

  走在村中的水泥路上,赵守财说:“就说这条街吧,以前是坑坑洼洼的土路,每到下雨天就成泥巴路,现在铺成了水泥路,走在上面多平整、踏实。来年春暖在道两边的绿化带栽上景观绿植,肯定比现在还要漂亮!”

  顺着笔直宽阔的水泥路,大众网记者看到,道两边整洁干净,村居民舍整齐划一,房前屋后井井有条,昔日乡村常见柴垛杂物早已不见踪影,一幅整洁靓丽的美丽乡村画卷从容运笔。

文化广场是村民们休闲娱乐、交流感情的好去处。

  “这个地方原来就是个旱湾,村里家家户户的垃圾都往湾里倒,成了垃圾坑。”指着村中心新修建的文化广场,赵守财对大众网记者说,这里以前是村民们最不愿意来的地方,垃圾遍地,蚊蝇乱飞,一到夏天都得捂着鼻子绕着走,“刚开始修建广场时,周围住的村民还不太愿意,嫌堵门占地儿,俺们没少做工作,终于把垃圾坑填平后建起了文化广场。”

  就这样,原本人人掩鼻的垃圾坑焕然一新,乡村的夜晚不再黑暗寂寥,晚饭吃完筷子碗一撂,大家都爱出来溜达溜达,文化广场自然成为了村民们休闲娱乐、交流感情的好去处,跳广场舞的、扭秧歌的、下象棋的……这里也成了村里最热闹的地方。

  家家户户窗明几净 生活比城市还美

  “水泥路到家、天然气到户、走路不湿鞋、煮饭不烧柴,不仅整个村子更漂亮,咱自个儿住着也更舒心。”今年73岁的赵秀章是赵庄村村民,村里的变化,给他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变干净了、变亮堂了、变漂亮了,变得不认识了”。

触目所及,道路整洁干净,村居整齐划一,房前屋后井井有条。

  曾经,露天厕、鸡鸭舍,黑灶台、柴垛子,是很多农家院的实景写照。但是大众网记者走进赵秀章老人的农家小院,只见庭院打扫得干干净净,柴垛子和黑灶台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崭新的燃气壁挂炉和厨房里清洁的一体式灶具。

  “原来烧柴生火做饭,弄得屋里烟熏火燎,墙上屋顶都黢黑,自从换上天然气后,做饭、取暖都比原来烧煤方便、干净了,房子里亮亮堂堂地,真是不孬!”赵秀章一边说着,一边熟练地拧开燃气壁挂炉上的旋钮,壁挂炉设定的温度是50度,大众网记者摸了一下屋里的暖气片,还挺烫手。

  说起“气代煤”,赵秀章老人掰着指头给大众网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安装这个壁挂炉,政府一次性补贴购置费用4000元,每年还补贴1000元取暖费,取暖做饭都不耽误,比原来点煤炉子烧灶台划算多了。”

  当然,带给赵秀章老人的变化还远远不止这些。“俺在附近的蔬菜大棚种植基地打工,每天能挣60元,再加上俺自己的7亩地每年的收成,年收入超过2万元,一年到头有吃有剩,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对于年过古稀的赵秀章来说,乡村风景美起来的同时,钱袋子也鼓起来了,就是他对“好日子”朴素的理解。

  “现在我们的居住环境一点儿不比城里差。”带着大众网记者在村子里参观时,赵守财感慨地说,刚开始时,还有些村民等待观望,不配合甚至扯后腿,但人们清晰地看见房前屋后旧貌换新颜的巨大变化后,街道上再也没人随手丢垃圾,庭院里再没有乱堆乱放的柴草垛,村民们还自觉把村里寓教于乐的“文化墙”当成自家“门面”,从不乱涂乱画。

  与陈规陋习挥手作别,面对净化日日洁、美化处处靓的现代化农村新生活,所有村民都乐在其中,美在心头。

  9村连片治理 内外兼修描绘美丽乡村新画卷

  是什么让一个昔日破败散乱的小村庄,在短短不到一年间,实现了华丽转身?赵庄村之变,是美丽乡村建设让它“脱胎换骨”。

文化墙将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

  2017年年初,美丽乡村建设之风劲吹平原乡村,乘着“美丽东风”,平原县恩城镇抓住山东省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乡村连片治理项目”的契机,规划集中连片打造赵庄村、五里庄等9个村庄为全镇美丽乡村建设的“示范版图”。

  美丽乡村建设,要百姓说美才算美。打扮“自己的家”,怎么建,先听听村民的意见。恩城镇在各个村召开村民大会,征求村民的“美丽建议”,并聘请专家针有针对性地“对单做菜”,形成了一套从“硬件”到“软件”的规划体系。

  “建设美丽乡村,俺们遵循群众心中的美丽向往,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扎扎实实地把这项美丽工程,建成惠民工程,打造成乡村景观,真正实现镇美、村美。”恩城镇党委书记魏凯章说。 

  有了群众的参与、镇村的齐心协力,建设美丽乡村才有活力、有动力。 半年多的时间里,赵庄村、五里庄等9个村庄的旧貌不断被镇村干部群众的干劲改变着。硬化、亮化、净化、美化、绿化……心中向往、纸上蓝图,一一变成实景,一个个“环境美、精神美、生态美”的美丽乡村映入乡亲们的眼帘。

赵庄村的展板向参观者展示着改天换地的乡村宜人风貌。

  截至目前,平原县恩城镇累计投资1176万元,完成主干道路硬化面积30183平方米、辅路面积40726平方米,维修新建排水沟10109米,粉刷墙面14.8万平方米,修建文化墙1046米,安装围栏2183米、路灯312盏,种植树木4200棵,并结合城乡环卫一体化实施村庄整洁,结束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历史,直接受益群众达6000余人。

  美丽乡村既要看“颜值”,更要看“气质”

  “村南头的乡村记忆馆已经建好了,俺打算把家里那些‘下岗’多年的织布机啊、小推车啊都收拾出来,送过去展览,到时候,这些老物件又能派上大用场了。”平原县恩城镇五里庄村民杨秀芬说。

这些独具特色的乡村景观,记载了村庄的“前世今生”,成为乡村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和鲜亮“名片”。 

  杨秀芬说的乡村记忆馆,是五里庄美丽乡村软件建设的“重头戏”。随着社会发展,一些乡村生产生活习惯、民俗文化传统,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为让年轻人“留住乡愁”、让老年人留下念想,美丽乡村建设中,恩城镇的镇村两级改善村容村貌的同时,还结合村庄特色、人文环境,将连片治理与特色小镇、高效农业示范区发展、移风易俗、精准扶贫、产业发展等相结合,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韵”的特色景观,让乡村记忆沉淀在自然的生态中,把村庄打造成具有浓郁文化气息,并记得住乡愁的人文景观,走出了一条城乡差别化协调发展道路。

  这些独具特色的乡村景观,记载了村庄的“前世今生”,成为乡村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和鲜亮“名片”。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为我国农村的未来描绘的美好蓝图。而在平原恩城镇的乡土大地上,曾经“脏乱差”的穷村,蝶变成“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而“农村让城市更向往”的梦想,也已经悄悄照进了现实。

初审编辑:盛堃

责任编辑:白雪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