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气“棚”勃 一年收三茬的小西瓜成了德州农民致富的“金元宝”

2023-02-14 20:44:00 来源:大众网 作者:武红鹏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武红鹏 高志玟 通讯员 陈宝滨 德州报道

  一年之计在于春,大棚育苗正当时。眼下,正值万物生长的时节,位于德州天衢新区赵虎镇贾庄村的西瓜大棚中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热”是真的热。二月春风似剪刀,此刻气温棚外3℃,棚内足有27℃。承包4号大棚的农户陈福涛正穿着短袖T恤,额头上挂着汗珠,走在藤蔓间仔细挑选着已长到拳头大小的西瓜,摘掉“不顺眼”的西瓜,然后在长势最喜人的西瓜的秧上挂一个标签做记号。

  “一根藤只留一个瓜,这样才能保证所有的养分都‘流’进这颗瓜里。”陈福涛告诉记者,现在棚中所种植的西瓜,是村合作社从北京引进的L600品种,俗称牛奶小西瓜,不仅甜度适宜,口感极佳,市场价格也很“坚挺”,第一茬瓜连续几年都保持在每斤7、8元上下。

  陈福涛口中的“第一茬瓜”,即将在4月初前后上市,而现在正是影响西瓜品质的关键时期。

  “我们1月份种瓜苗,自然生长20天左右后,就需要开始授粉,从这个阶段开始正是我们最忙的时候。”陈福涛介绍,他们所种植的西瓜正常周期在45天左右,从开花开始,瓜农们需要在几天内完成棚内所有瓜秧的授粉工作,然后将瓜藤悬挂起来,让瓜藤向上生长。待长出小瓜后,农户们需要在这一阶段长出的近十颗西瓜中挑选出长势最好的一颗西瓜保留,其他的则悉数“淘汰”。据陈福涛介绍,这样“十里挑一”的西瓜接受的养分足,才最好吃。

  不仅如此,在种植的过程中,这些西瓜不仅全程使用有机肥,而且还给西瓜定期“喝”牛奶,“吃”红糖。农户们把牛奶和红糖兑在一起,做一个氨基酸的叶面肥,把它发酵一下进行喷施。从苗期开始,平均七八天喷施一次,一直到成熟期。

  虽说每颗瓜藤只保留一颗瓜,但农户的收入并不低。农户们种植的西瓜一般每年春季长两茬,春节期间种苗后,第一茬一般在三月底成熟,市价较高,收割后长成的第二茬瓜会在五月初上市,市价在3、4元左右,如果瓜苗长势好,还可以结第三茬。

  “为了带领村民们共同富裕,我们2016年成立了归然合作社,最早是种植西红柿,但近几年西红柿价格很不稳定,所以我2020年从济阳引进了这个西瓜品种,又邀请了专业技术人员常驻村里,给大家做技术指导。”贾庄村党支部书记、归然合作社理事长马峰告诉记者,经过了多年的探索,西瓜的收益得到了村民的认可,规模也从最初的3个大棚扩大到现在50余个大棚,占地面积200余亩,春季种西瓜,秋季种西红柿,每个大棚仅春天一季的西瓜就可以给村民带来近十万元的纯收入。到了秋天,西红柿的市场价格也基本到了较高的时候,此时农户们种植的西红柿也都能卖上一个好价钱。

  “今年是我们第一年种西瓜,主要还是看人家先种的收益不错,最主要的是,种西瓜也省心。”承包11号棚的农户告诉记者,不仅技术有专业人员上门指导,种出的西瓜也有合作社对接采购商上门收购,销路完全不用发愁。

  “因为我们这个品种是与北京的公司进行合作,属于订单农业,他们会定期来村里回收。”马峰介绍道,随着规模的扩大,除了北京公司定期收购,零售方面仅德州市场每天就有几万斤的销量,可以称得上是供不应求。

  正因为效益好,不愁销,贾庄村的特色小西瓜也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致富“明星”,周边乡镇纷纷来“取经”。去年底,仅经归然合作社出售给附近乡镇的瓜苗多达30万株,据马峰计算,这些苗可以供应100余个大棚,作为配套,归然合作社也为这些乡镇提供了技术支持。

  “希望这些小西瓜能成为农民致富的‘金元宝’,带领大家共同奔小康。”马峰笑道。

初审编辑:赫洋

责任编辑:赫洋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