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赫洋
责任编辑:赫洋
大众网记者 武红鹏 通讯员 王芳 德州报道
德州乐陵市是中国有名的金丝小枣之乡,除了红彤彤的小枣,这里还有一张更加闪耀的红色名片——冀鲁边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域,在这里燃起了山东抗日的第一缕烽火,曾有无数英雄儿女在此抛头颅、洒热血,为开创华北敌后抗战新局面,建立山东省抗日根据地,促进全国解放作出了突出贡献。
位于乐陵千年枣林核心区的冀鲁边区革命纪念园景区,总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馆内设计突出重大事件、重大活动和著名人物,以图版、文字、实物及绘画、模型、场景、展柜、多媒体等形式,全面反映了边区军民在党的领导下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
5月9日,由德州市委党史研究院牵头组织开展的“走进冀鲁边”媒体采风活动采访团一行走进纪念园,穿行过书写着“枣乡红韵”四个大字的入口牌坊,便看到一座气势恢宏的主题雕塑伫立在广场中央。黝黑的塑像庄严肃穆,由昂首并肩的工人、农民、军人三个人物形象组成,雕塑下方有四面浮雕,分别雕刻了肖华挺进冀鲁边、黄夹起义、万人挽留牟宜之和乐陵籍抗日名将宋哲元所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29军打响全国抗日战争第一枪的发生在冀鲁边区的四个历史故事。
“冀鲁边区革命纪念园包含革命纪念馆、常大娘故居、烈士碑林、挺进广场等。”乐陵市委党史研究中心副主任吕建新向采访团介绍,冀鲁边区是抗战初期形成的山东六大战略区之一,乐陵作为冀鲁边区的核心区域,为保护和传承好这一地区宝贵的红色历史文化,于2013年4月修建了冀鲁边区革命纪念园,纪念园总规划面积3000亩,是一处集参观游览、教育培训于一体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打响了“南有沂蒙山,北有冀鲁边”的红色主题教育品牌。
纪念馆是整个园区的核心部分,馆内记录了冀鲁边区革命英烈英勇战斗的光辉历程和感人事迹。
整个展馆分为序厅和五个相对独立的单元,记载了“娃娃司令”萧华、革命母亲常大娘、抗日县长余志远等众多曾在这里战斗过的革命英模及其典型事迹,冀鲁边区英雄儿女奋勇杀敌、全力支前,全面反映了边区军民在党的领导下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
据吕建新介绍,抗日战争期间,冀鲁边区军民对日伪作战近千次,歼灭日伪军数万人,转移出部队15000人开辟鲁西、鲁南根据地,对开创华北敌后抗战新局面和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建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有90多名县团级干部、10多万战士和民众牺牲,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烈史诗。在民政部公布的首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中,有共产党员143名,其中8名牺牲在冀鲁边区,2名在冀鲁边区生活战斗过。
解放战争期间,边区输送了17万人参军、出动了82万人次支前,成为整个华东战场的后方基地。减租减息、土改等工作在这里探索实践、率先实行,成为党由革命到执政若干政策实施的“实验田”。此外,还抽调了数千名优秀干部随军南下,为祖国的建设大业奉献了青春和生命。
“常大娘本名叫刘香蕙,在抗战期间,她带领全家察敌情、养伤员、送情报,为抗日游击队做饭、缝衣,给伤员喂水、喂饭,还在自家地下挖了地道,先后掩护军政干部60多名,同志们亲切地喊她常大娘。”在常大娘之家展馆,采访团一行跟随吕建新走过常大娘一家为了掩护八路军和边区干部战士挖的地道,在一个个小隔间内,或是那时战士们休息的床铺、桌椅,或是干部们商议机要的战略图、笔记,在这个“大本营”“指挥部”中,抗战时期战士们的艰苦岁月历历在目。
在这座纪念园内,还有一处安葬着1003名革命烈士的冀鲁边革命烈士碑林,由于当时环境残酷,多数革命先烈牺牲后连遗体都未能找到。据统计,仅乐陵就有烈士2717名,列入碑林的只有三分之一。而整个冀鲁边区,在抗战期间,牺牲的军民有10万多人,其中,县团级以上干部90多人。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两侧的烈士墙上镌刻着冀鲁边区24个县市区的30215名烈士名单,永远铭记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
今年3月13日,曾与乐陵结下“不解之缘”的开国上将萧华之女、医学博士萧霞代表全家人,与乐陵市政府签约,决定将萧华及夫人王新兰的革命文物、家居物品无偿捐赠给乐陵市。乐陵市规划在纪念园选址,建设萧华将军革命文物陈列馆,为这些珍贵的文物和物品“安家”。
自2014年9月16日正式开园、开馆以来,冀鲁边区革命纪念园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好评,先后被评为“山东省国防教育基地”“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山东省统一战线教育基地”“山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山东省党史教育基地”“山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列入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初审编辑:赫洋
责任编辑:赫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