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李冉
责任编辑:赫洋
编者按:德州,鲁北大地上的璀璨明珠。这里历史悠久,人杰地灵。黄河与大运河在这里“牵手”,京津冀、环渤海等四大经济区在这里交汇。从中华民族的伟大先祖大禹,到春秋时期的齐国名相晏婴;从汉代大儒董仲舒到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众多先贤在这里留下足迹,也将“厚德、包容、创新、图强”的城市精神注入了德州人的灵魂。在德州,有很多人始终用见义勇为、拾金不昧、扶危济困、自强不息的善心义举,给这座城市带来最长情的抚慰与心安。大众网德州频道改版推出《点赞德州》栏目,大众网记者将深入德州的大街小巷,去发现、记录我们身边的凡人善举、小城大爱,展现这座“大德之州”的魅力与风采。
大众网 武红鹏 高志玟 孙晓雨 德州报道
一枚印章能包含多少种艺术元素?在国家级优秀“非遗”传承人秦吉良的工作室中,你可以找到答案。一枚巴掌大的印章,黑陶章体温润厚重、微雕书法清丽娟秀、篆刻国画飘逸洒脱,引用著名作家、画家冯骥才对秦吉良所制作的黑陶印章的评价:“书法、国画、篆刻无所不包、处处精到,整体感觉和谐统一……很有创新精神。”
今年51岁的秦吉良是德州禹城市人,1991年开始练习书法,1995年尝试在黑陶上进行微雕创作,2003年在德城区创办了秦吉良艺术工作室,专职从事书画、黑陶微雕等艺术创作。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国家级非遗项目“德州黑陶微雕技艺”传承人,德州市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专业书画家。谈及对自身艺术事业的看法,秦吉良直言称:“黑陶是大自然馈赠的材料,黑陶微雕玩的就是细致”。
从事黑陶微雕艺术近30年,当初的“结缘故事”始终是秦吉良最津津乐道的事情。1995年,秦吉良在北京荣宝斋看到了几件象牙微雕作品技艺精湛,令他颇为震惊。就在那时,一个念头从他脑海里闪过:德州黑陶是龙山文化的代表,又全国闻名,能否在黑陶上进行微雕创作?
带着对艺术的追求与热爱,他回到家后立即买来黑陶工艺品,开始了尝试。
因年轻时受父亲和3个哥哥爱好书法的家庭氛围熏陶,秦吉良一直在书法上有一定造诣,1994年22岁就入选全国展览。但是将书法雕刻艺术与黑陶相结合,尤其是技术难度更高的微雕,这可不是件容易事。
秦吉良告诉记者,他所追求的是“神刻意雕”的境界。黑陶微雕创作空间极小,没有三五年的磨砺做不到下笔即成,而不借助放大镜进行盲刻,凭意念把力量集中到刀尖,做到意到、力到,更是要付出百倍努力。为此,秦吉良每天练习十几个小时,从5毫米到3毫米,再从3毫米到1毫米……需要多年的磨练和打造,更需要心如止水、不骄不躁的心境。“尝试1毫米的时候遇到了瓶颈,几个月都难以攻克。可能日有所思也有所梦,有一天我突然梦到我能写小了,睡醒后,我立刻尝试各种材质,写了几行后就娴熟地掌握了。”秦吉良笑道。
“第一件作品是在我在商场买的黑陶瓶子上雕刻的《前后赤壁赋》,后来受朋友赏识赠予了他。他的赏识也给了我坚持下去的信心。”秦吉良告诉记者,他第一件出售的作品卖给了一个外国人,当时卖了200元,比他一个月的工资还要高。1999年澳门回归,秦吉良专门烧制了黑陶抱月瓶,历时一个月将近2万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雕刻在上面,成为秦吉良黑陶微雕的成名作。后来,他的黑陶微雕作品《建党八十周年文献》近4万字,更是轰动一时。近年来,秦吉良在自己烧制的印章上创作,雕出的书法、山水、人物典雅脱俗,既不失黑陶厚重的历史感,又极富有时代气息和奇巧之趣,特别是黑陶印章《论语》被德州市博物馆永久收藏展出。
曾有人问过秦吉良:“在你最擅长的领域,有没有一件作品达到了你认为的‘极致’?”秦吉良的答案是“没有”。在他看来,“极致”是值得他追求一生的事情。他不放过任何瑕疵,有时候雕刻了数天的作品,因为一个字不满意就从头再刻;为了坚持创作时心无杂念,他在雕刻前会把需要雕刻的文字提前背下来,确保一气呵成,不受影响。
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德州黑陶微雕技艺”传承人,如今的秦吉良更是承担起了传播“非遗文化”的使命。“我的作品能够走出国门,弘扬中国‘非遗文化’,我感到很自豪。”秦吉良表示,他愿意将自己的黑陶微雕技艺及感悟分享给更多有需要的人,让微雕作品走进寻常百姓家,并期待更多艺术爱好者及年轻人加入黑陶事业,提升德州文化软实力。
初审编辑:李冉
责任编辑:赫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