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贾春新
大众网记者 孙新爱 德州报道
为了让百姓享受到更优质、更便捷、更实惠的医疗服务,近年来,德州市坚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积极推进“三医联动+中医药”集成改革,为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祉,在保障人民健康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群众看病就医更省心
“恢复得不错,这两天清淡饮食,多休息。”在齐河县赵官镇中心卫生院,副院长孔秀正细心地为结肠息肉切除术后患者叮嘱注意事项。此前,村民宋阿姨因腹部胀痛前来就诊,经无痛胃肠镜检查发现有一处结肠息肉,检查的同时也进行了息肉切除,快速无痛。“以前无论是大病小病,看病都要去县里或市里,现在家门口就能治疗,设备先进,医生技术也好,省时又省心。”谈到齐河县赵官镇中心卫生院,宋阿姨十分高兴。
“我们的外送病人正在逐年减少。”孔秀说,这得益于近年来卫生院的改造升级。在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赵官镇中心卫生院修建了总面积约6600平方米的综合楼,建设了德州市一级120急救站,现已成为集基本医疗、中医康复、预防保健和公共卫生于一体的县域医疗服务次中心,辐射周围4个乡镇,服务人口15万余人,年门诊量7万余人次,住院量7000余人次,服务能力达到二级医院服务水平,老百姓再也不用舍近求远,“足不出户”就能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改革启动两年来,在市财政的大力支持下,全市高标准打造中心村卫生室343家,建成医共体17个、县域医疗服务次中心8家,创建基层特色专科17个,常见病多发病在县域内解决、头疼脑热等小病在乡村(社区)解决的目标逐步实现,2023年,全市基层诊疗量占比73%,居全省首位。
大病重病在本市解决,加强优质医疗资源扩容是重中之重。结合肿瘤、心血管等外转就医占比较高病种,德州与京津沪鲁110余家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建成专科联盟、医联体49个,成立分中心5家,设立专家工作室、博士工作站18个。在全省率先探索全面托管办医新模式,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开展战略合作,共建德州医院,推动德州医院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在医疗技术、医疗质量、医疗服务、科学教研、综合管理上实现“五个同质化”,加快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打造区域医疗高地。
近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德州医院脊柱外科副主任医师李智明带领团队为饱受腰椎疾病折磨的王先生实施斜外侧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OLIF),精准微创一次性解决了其腰椎滑脱、腰椎间盘突出、腰椎椎管狭窄症等疾病。“听说咱德州医院也可以做这个手术,还有省级专家坐镇,我就赶来了。”手术第二天王先生便可下床活动,他激动地说:“效果太好了,感谢李主任及其团队!”李智明介绍,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共建以来,科室开展新技术12项,填补了德州在脊柱微创、矫形、人工间盘置换等多个领域的技术空白。2023年12月,该科室获评山东省特色精品专科。
提升基层诊疗能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使“看病难”得到有效缓解,降低虚高药价,增加购药渠道是破解“看病贵”的重要途径。德州市全面贯彻执行国家、省级和省际联盟集中带量采购中选结果,已先后落地执行集采中选药品705种、集采中选耗材33类,累计为患者降低负担30.14亿元。此外,德州市积极开展集采药品进基层行动,进一步扩大药品集采改革红利惠及面,以往只能在公立医院买到的集采药品,如今在药店、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可买到,配备的药品覆盖降糖、降压、降脂、心脑血管、呼吸系统、抗过敏等常用药品,可满足常见病、多发病患者的日常需求。
家门口养老护理更舒心
“从来没想过,住敬老院能有这么好的待遇。”在齐河县安头乡康养服务中心,正在接受安头乡卫生院医护团队例行身体检查的郑大爷高兴地说,“医生、护士每天都来查房,时刻关注我们的身体状况。”已住了多年敬老院的郑大爷,今年78岁,他觉得这几年敬老院变化很大,一年比一年“让人舒心”。
安头乡康养服务中心隶属于安头乡卫生院,是乡镇卫生院整体托管敬老院实现“两院一体”的典型代表,中心集“医、养、康、护”等功能于一体,有效破解了过去“医院不能养、养老院不能医、家庭无力护”的困局。“两院融合后,安头乡敬老院变更为安头乡养护中心,养护中心作为卫生院内设机构,在卫生院财务账目设置养护中心科目,医护人员在卫生院和养护中心统筹安排使用,同工同酬。”安头乡卫生院院长史京虎介绍。
老有所养,是许多家庭关切的“家事”,两院一体的创新实践,将医疗的专业与养老的温馨相融合,为老有所养绘制出美好蓝图,而长护险更是为其增添了坚实的保障。在康养服务中心,失能老人每天不仅能享受到如穿衣穿裤、洗脸洗澡、处理大小便、理发、修剪指甲等生活护理,还能享受到测血压、血糖、换药等医疗护理,实现了“护理+医疗”无缝衔接,让养护型失能人员享受周到的护理服务,医护型失能人员实现不转院就地治疗,治疗费用直接由医保结算。目前,德州市成功创建省级医养结合示范县11个、全省医养结合示范乡镇106个,齐河县入选首批全国医养结合示范县、2024年全省医养结合高质量发展创新引领县。
2022年以来,财政、卫健、民政、医保等部门研究出台了《德州市“十四五”养老服务发展规划》《德州市养老设施建设和养老产业发展规划》《德州市中心镇医养结合体创建攻坚方案》《关于进一步优化完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共济保障机制有关政策的通知》等多个政策文件,支持具备条件的乡镇卫生院开展养老服务,将闲置医疗床位转型为护理型养老床位的,与养老机构享受同等建设和运营财政补助;明确彩票公益金地方留成部分55%以上用于支持养老服务发展;进一步完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共济保障机制,将居民“两病”门诊基金支付比例由60%提高至70%;进一步扩大居民长护险试点,将长护险试点县扩大到9个县(市、区)……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有机融合,德州市出台多项政策,以全方位、多角度的布局来推动工作开展。
中医药创新服务更放心
中医药在德州市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此次改革中,德州市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加大了对中医药的投入和支持力度。
一方面,加强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建立了一批名中医工作室,传承和发扬中医药传统技艺。市政府与山东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药博物馆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市中医院正式挂牌“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就业基地”“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社会实践基地”“鍉圆针系统痧疗传承中心”,累计完成1500余人次进修培训。组织举办山东中医药大学与德州市人才推介恳谈会,市中医院与山东中医药大学在中医药人才培养、科研教学、项目实施、技术提升、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全市10所中医院加入山东中医药大学本科生临床导师制培养试点,5所中医院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省中医院)签订医疗联体合作协议,13个科室建立专科联盟,中医药人才队伍逐步壮大。目前,德州市拥有国家、省、市级中医药名医专家234名,省级及以上中医药临床重点专科20个,56个专科纳入齐鲁中医药优势专科集群。
另一方面,积极推进中医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开展中药研发和创新治疗方法。与山东中医药大学合作开展德州名医罗止园《止园医话》《新伤寒证治庸言》中医古籍整理研究,大力推动中医药特色疗法传承,积极挖掘本土中医药文化典籍与特色技术。成功入选山东省中医药特色疗法基层培训推广试点,积极开展中医药特色疗法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7项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统医药类项目,3名中医特色疗法传承人入选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梁一贴祖传膏药”“冉氏烧烫伤中医药特色疗法”等经方验方和特色诊疗技术成功申请发明专利。
同时,德州市还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让更多群众能够享受到简便验廉的中医药服务。在全省率先实行DIP住院结算中西医“同病同效同分值”,全市81家医疗机构开展了中医日间病房,中医病种数量达25个,提高全市18个省级及以上中医重点专科住院报销比例,将892个中药饮片及中药配方颗粒、112个传统中医项目、部分医院中药自制剂纳入医保支付。
在基层医疗机构,中医馆的建设如火如荼,针灸、推拿、拔罐等中医疗法深受群众欢迎。截至2024年6月,德州市所有公立中医医院全部达到二级以上、92.3%达到“二甲”以上,所有县级中医院达到国家医疗服务能力基本标准、82%达到推荐标准,所有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国医堂,打造精品国医堂29家、中医阁543家。
“以前总觉得中医晦涩难懂、疗效缓慢,没想到不仅能治病救人,还在预防保健、康复调理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和显著的效果,而且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真的很放心。”在德州市中医院的名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刚做完雷火灸的李女士对康复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刘希良的手法十分佩服。李女士产后体虚出汗一年多,经过中医馆的雷火灸治疗,症状得到了明显缓解。像李女士这样受益于改革的百姓还有很多,他们共同见证着德州市“三医联动+中医药”集成改革带来的福祉,也对未来更加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充满着期待。
未来,德州市将继续深化“三医联动+中医药”集成改革,不断完善医疗服务体系,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百姓的健康保驾护航,让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贾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