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德州县区调研行②丨“两河牵手”文化廊道赋能,武城探索农工文体旅融合发展新优势

2025-02-13 17:26:30 来源:大众网 作者:李敏

  编者按: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近年来,德州市依托历史文化资源禀赋,锚定文化强市战略目标,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文化惠民工程,厚植文化底蕴,文化强市建设的底气更足、信心更强、优势更明显。德州市委宣传部联合大众网德州频道推出“文化德州县区调研行”系列报道,聚焦各地创新举措、宝贵经验与突出成效,全景式展现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德州力量。

  大众网记者 李敏 通讯员 吕广迎 王淑丽 德州报道

  百亩油菜花田成为德州新晋网红打卡地,十余场大型体育赛事活动参与人次达30余万,百万网红隔空推介四女寺水利枢纽值得打卡……近两年,武城县因为游客的到来变得越来越有旅游特色小城的样子。

  对于这般场景,人们早已见怪不怪,“最近这段时间,我们这里人气非常旺!”

  武城县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兴。大运河不仅是一条连接南北的水上通道,更是武城文化血脉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近年来,武城县深刻认识到保护、传承、利用好大运河的重要性,借助“两河牵手”文化廊道的建设,武城县探索农工文体旅融合发展新优势,让这条古老的水道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科技赋能文化传承,一张图尽览城市风华

  作为“两河牵手”文化廊道的北起点,从原先武城县的东北一隅,到如今成为网红小镇,人景和美共生的四女寺镇已经朝着集运河文化观光、孝德文化教育等于一体的特色文旅小镇稳步前进。

  四女寺镇如何实现的华丽蜕变?武城县文旅局工作人员吕广迎一语道破:“科技赋能是关键。”

  对于四女寺镇来说,传统文化是它的魂,也是它得以实现蜕变的内生动力。

  从地域上看,四女寺镇地处运河之畔,是运河文化与孝德文化的汇聚交融之地。古老的四女寺水利枢纽,静静矗立,见证着运河文化的兴衰变迁;“四女孝亲”的传说,口口相传,让孝德文化深深烙印在这片土地上。此外,四女寺老虎鞋制作、花杠舞等非遗代表性项目,展现着独特的民间技艺与文化魅力,这些都为文旅融合发展注入着强大内生动力。

  优势之上,武城县实现再攀登。

  走进四女寺镇的德韵驿站,记者找到了吕广迎口中“科技赋能”的发展答案。

  驿站坐落在于四女寺减河南岸,地处“两河牵手”文化体验廊道最北端,在这里,只需通过“一张图”,就能将丰富的文化资源、文旅场所尽收眼底。无论是沿线景区,还是非遗、手造、文物及运河文化等项目,都能通过定位导航、项目简介、图文展示、视频播放等形式全景展示原型原貌,实现人与自然、历史、文化的互动体验。

  据了解,该项目依托文明实践云平台,整合各类文明实践、文旅、教育资源,打造“七色五型”文化体验阵地,系统展示新时代文明实践、党建、民生、文旅等点位信息,各点位均已配备高质量图文、视频等信息,能够在满足当代人审美需求的同时,用动态表达激活静态展品,让文化活起来、让点位串起来,通过一张图即可尽览武城风华。

  让文化与科技相结合,武城县找到了独属于自己的发展思路。

  乡村振兴提质增效,拥抱发展新机遇

  在武城县,依托“两河牵手”文化廊道还串起了乡村振兴的希望与活力。

  沿着廊道一路前行,一幅优美和谐的乡村画卷映入眼帘:房屋干净整洁,两河之水潺潺流淌,绿意盎然的景色展现出乡村的宁静与美好。

  这一切的背后,是武城县因地制宜的破题思路:充分挖掘沿岸村庄的生态资源与文化底蕴,通过环境整治和景观提升,把自然与文化资源转化为乡村旅游优势。思路的转变让武城县的村镇面貌焕然一新,成功“出圈”。

  “去年‘五一’,四女寺油菜花海作为网红打卡地成功‘出圈’,备受游客青睐。”四女寺镇工作人员王淑丽说,火热出圈的同时不仅提升了四女寺镇的知名度,更为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在产业发展方面,武城县打好农业“优势牌”,以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为重要抓手,培育“山东正兴食品”“丹顶鹤面粉”2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8万亩吨半粮核心区粮食产量连年丰产丰收。鼓励支持各村挖掘优势、整合资源,培育吕庄子瑞蟠21特色桃、聂官屯生态蔬果等一批叫得响、立得住的特色产业品牌,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

  随着村镇建设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投资武城、奔赴武城。

  万星农业投资有限公司的负责人王勇就是其中的一员,他说,“有了‘两河牵手’文化廊道,武城县这座小镇有了更强的吸引力,我觉得在这里投资很有潜力。”

  从发展乡村旅游,到产业加力发展,四女寺镇的发展案例只是武城县乡村振兴提质增效的生动缩影。近年来,武城县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成果显著,依托“两河牵手”文化廊道,整合自然与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众多村庄从默默无闻到声名远扬;大项目落地生根,带动村民就业增收,形成完整产业链,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农工文体旅融合发展,闯出城市发展新路径

  从一域火热到全域精彩,武城做好了农工文体旅融合发展的这篇“大文章”。

  “咔嚓咔嚓……”伴随着此起彼伏的快门声,在“两河牵手”文化廊道武城段,不少市民纷纷在水利枢纽、油菜花田、彩虹跑道等地点打卡留影,在武城段附近品本地美食、记录村镇风光,十分惬意。

  一面是河水悠悠、历史浸润,一面是活力十足、敢为人先,武城县在“两河牵手”文化廊道的加持下,为游客提供了更多的宝藏打卡地,创造了更多有文化味、有科技味的想象空间,让越来越多的游客对这里有了新评价:武城,越来越懂年轻人了--

  从龙舟文化节到古贝春酒文化节,再到京津冀鲁自行车交流赛,武城县坚持“活动搭台、文旅唱戏”,2024年,累计举办各类文旅活动110余场、省市级大型体育赛事活动10余场,参与人次达30余万,营造了“周周有活动,月月有精彩”的热烈氛围;

  依托黄河大集等活动,推出非遗手造项目和文艺节目展示,孝德斋扒鸡、吕庄子蜂蜜、四女寺老虎鞋、花杠舞等一批“运河文化记忆”被唤醒;

  紧贴年轻人时尚需求,在拉曼星空营地开设围炉煮茶、越野摩托等个性化娱乐项目,并设置四女孝亲传说等宣传栏,让游客感受历史和现代的交融碰撞;

  依托乡村记忆、运河文化体验馆、郭鲁纪念馆,生动展示历史老物件、水工文化、红色文化,真正让历史文化“活”起来;

  锚定德州主城区“南花园”定位,投资1.5亿元建设四女寺古街改造、水乡集市等9个项目(已完成8个)。计划投资超15亿元,大力发展康养、研学、生态农业等文旅项目……

  近年来,武城县围绕“食住行、游购娱”等现代旅游要素,推出露营观光游、丰收采摘游等适合家庭出游的全谱系旅游线路,助力农工文体旅融合发展,闯出了城市发展新路径。

  文化与科技交织,传统与时尚结合,当下的武城,正依托历史资源禀赋,在“两河牵手”文化廊道的加持下,被赋予着全新的流量密码。

初审编辑:李敏

责任编辑:马宝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