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德州县区调研行⑤丨禹城市文化社区建设多点开花 居民幸福“触手可及”

2025-02-25 09:55:31 来源:大众网 作者:秦雅琨

  编者按: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近年来,德州市依托历史文化资源禀赋,锚定文化强市战略目标,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文化惠民工程,厚植文化底蕴,文化强市建设的底气更足、信心更强、优势更明显。德州市委宣传部联合大众网德州频道推出“文化德州县区调研行”系列报道,聚焦各地创新举措、宝贵经验与突出成效,全景式展现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德州力量。

  大众网记者 秦雅琨 通讯员 庞占英 徐成健 王擎 德州报道

  社区文化广场上的欢歌笑语、寒假课堂上的生动体验、社区书院的特色公益活动……在禹城,一个个喜闻乐见的公共文化活动丰富了百姓的生活。禹城市积极将文化社区建设融入城市社区发展规划,依据社区特色,结合群众需求,深入推动城市文化社区建设,筑牢基层文化阵地,搭建社区数字平台,建设社区书院,活跃辖区文化氛围,凝聚社区治理能力,在文化社区建设中做出了有益探索和创新实践。

  打造社区文化服务圈,家门口幸福感升级

  临近春节,禹城市中街道鬲津社区联欢会轮番上演,充满欢声笑语;新湖社区暖意洋洋,居民和社区工作人员围坐在一起包饺子。“从家门口到社区用不了两分钟,参加社区活动既锻炼了身体,又结识了朋友,还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真是一举三得。”68岁的社区居民宋志楠竖起了大拇指。

  市中街道所辖10个城市社区把文明实践所、站建设融入社区党群党群服务中心、社会治理中心等平台建设,“一站式”打造图书阅览室、文体活动室、理论宣讲室、棋盘活动室等文化功能室,不断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丰富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要素,构建起社区文化设施体系。

  各社区在建强“共性”阵地的同时,结合实际情况,突出打造特色鲜明的“个性”阵地。鬲津社区链接“红色合伙人”社会力量,开设“因为爱情”文明婚风摄影角,为时下文明办婚礼的年轻人和金婚老人免费拍摄婚纱照。群贤居社区针对辖区留守老人多的现状,购买第三方服务,打造“幸福食堂”,为留守老人提供就餐和休闲娱乐等服务。

  糖城社区依托禹城市社会组织孵化培育基地落户社区的优势条件,高标准打造社会组织工作室,为孵化成功的文化类社会组织提供办公场地。在提升硬件的同时,还不断建强专业化文化队伍体系,广泛吸纳各领域文化人才,成立了银晖艺术团、窦昆音乐教室等多支叫得响的文化艺术队伍,吸纳辖区140余名文艺爱好者参与。“社区组织的文化活动多姿多彩,我们这些退休的老人们平时都喜欢聚到这来打球、听戏曲、跳广场舞。”在新湖社区打乒乓球的社区居民王秀霞说。

  截至目前,市中街道已先后挖掘培养200余名文化带头人,以点带面、以面带全成立了诗词书画协会、广场舞、吕剧等20多支文化艺术队伍。

  拓展社区服务阵地,满足“全年龄段”的文化需求

  弘扬传统文化,开展国学课堂、传统文化课堂、青少年寒暑期公益课堂……禹城各社区聚焦居民需求,定期举办文化讲座和演出,深入挖掘辖区历史、风俗等特色文化,打造“学习体验+手工艺品”的全新模式;开展亲子读书会,孵化培育广场舞、戏曲社等文化队伍,满足不同年龄段多样化需求,让社区成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理念实践践行的有效载体。每周五晚上,“亲子文化课堂”在大禹社区举办,通过亲子共读、讲师提升、居民交流等环节,家长与学生共读《弟子规》《大学》《论语》《中庸》等经典,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了居民的文化和道德素养,目前已建立固定参与群体超过200人。

  不久前,禹城市依托社区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健全办学体系,优化课程设置,融合教育资源,成立了禹城市社区书院,书院根据人生发展五个阶段的不同特征,建设为全体居民提供全生命周期文化教育培训服务的开放式社区书院。

  早上九点半,社区书院儿童才艺教学课堂就早早坐满了前来学习的学生。“孩子放假在社区也有好去处,可以挑选喜欢的课程,每天和孩子一起来给自己‘充电’。”社区居民张静笑谈,除了少学堂,每周一到周日的课程表还包含了家政、声乐、舞蹈、京剧、瑜伽等各式教学供大家选择。这得益于书院摸清了社区教育文化资源和居民群众需求,构建的“4+3+X”课程体系,即4个常设课程类别,有职业技能培训、文化艺术、健康教育、社区发展,3个特色课程,有大禹文化、红色禹城、禹城非遗,以及若干社区群众性文化活动,形成“课堂+活动”模式。

  近期,社区推出写春联、剪窗花、扎灯笼、送文艺等老少皆宜、互动性强的文明实践服务活动,让更多人感受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营造出了热热闹闹赏作品、红红火火过大年的氛围。

  带动邻里文明风尚,共筑社区幸福家园

  “婚礼文明要守护,低俗恶搞不可取,文明新风人人夸。”近日,禹兴街道古城社区志愿者通过朗朗上口的快板将“书面语”变成“家常话”,为家中有喜事的居民送去真挚的新婚祝福,这得益于社区搭建的“囍管家”志愿服务项目,由社区工作者、热心居民、物业共同组成的志愿服务队,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宣传,通过发布抵制恶俗婚闹公告,线上设立新人结婚时间、地点登记机制,线下志愿者上门送祝福,使文明婚俗在社区蔚然成风。

  如今,古城社区形成集培育、实践、激励为一体的志愿者培育流程,形成一支充满活力的志愿服务队伍,利用“花园议事厅”“星空夜话”等议事载体,制定《居民公约》《楼道公约》,通过文化的熏陶让居民充分参与协商。吸收双报到单位、物业公司、律师、民警等专业人才,发挥“好媳妇”“能人”作用,紧贴“邻”字做文章,形成服务聚在邻里、难题解在邻里、民心融在邻里的社区治理新模式。

  走进古城社区,记者处处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社区依托永锋双语实验学校、幼儿园、老年大学等阵地,以文化功能为纽带,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服务场景,实现阵地资源共享。打造了“一道”“一廊”“一园”“一所”,即百合新湖生态绿道、乐和廉廊、民法典主题公园、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等阵地,满足群众休闲娱乐需求,拓展文化服务功能。

  日间照料中心、科普小院等活动空间各具特色。社区读书角、青年之家等场所以日常开放、预约使用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开放。在文化氛围营造上,突出党建引领、文化润心,滚动播放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宣传片,并全方位布置公益文化元素,彰显“合”文化氛围。让居民在散步之余就能感受到文化的熏陶,真正将文化服务延伸到了居民的家门口。

初审编辑:秦雅琨

责任编辑:马宝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