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任楠
责任编辑:马宝涛
编者按: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近年来,德州市依托历史文化资源禀赋,锚定文化强市战略目标,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文化惠民工程,厚植文化底蕴,文化强市建设的底气更足、信心更强、优势更明显。德州市委宣传部联合大众网德州频道推出“文化德州县区调研行”系列报道,聚焦各地创新举措、宝贵经验与突出成效,全景式展现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德州力量。
海报新闻记者 任楠 通讯员 辛凯 平原报道
以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久负盛名的千年古县——德州市平原县,坚持“文体兴县”不动摇,精心推进特色体育名县建设,再次叫响了“运动起来·活力平原”的体育名城城市品牌,2024年特色体育名城工作、持证住宿人数增幅均列全市第1位。
记者对平原体育名城感受最深的两个关键词是“全民”和“全域”。各级干部带头宣传、带头参与文体活动,以上率下,示范带动,形成了“全民参与、全域运动”的生动局面。与此同时,该县制定《特色体育名县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组建国有平台企业兴原文旅公司,负责承办文体活动,与知名篮球装备企业中场线体育公司全方位合作,让赛事组织、运营更加专业规范。他们还深入筹划赛事运营模式,与山乡鼎好集团等社会资本合作,整合多方资金资源,探索“公益+市场”的开发、建设、运营新模式,构建产业链闭环,实现投资收益总体平衡、可持续发展。
硬件撑起市民文体需求。近年来,该县建设了图书馆、城市书房、基层文化服务站、社会化足球场、体育公园、健身广场等基础设施,12处机关单位、64所中小学体育场地“能开尽开”,180个农村社区实现健身场地全覆盖,构建了居民“十分钟文化圈”“十分钟健身圈”。其中,围绕“6+1.5+3+2”标准,即6米机动车风景道、1.5米绿化隔离带、3米骑行绿道、2米步行绿道的示范廊道,总投资1.5亿元,修建机动车道14.6公里、非机动车道30.5公里,整合沿线探花庄园、水上古村落、明月廊桥等23处文旅资源,成为德州市最长的“体育+文旅+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示范廊道,获评“山东省旅游风景道”。
在采访中,不断提升的“配套”服务,让记者眼前一亮。围绕为赛事活动提供更优质服务,该县全力支持商超、餐饮、住宿、旅游等服务业发展,目前已发展规模性服务企业23家,列全市第1位。精选桃园宾馆等5家最好的酒店承担运动员的食宿起居,对酒店进行升级改造,为身高较高的运动员量身定制床位,安排驻点检测人员,严把住宿环境、菜品质量关,确保住得安心、吃得放心。同时,县里高标准升级改造场地,地板和器材全部采用国际联赛认证品牌,场地标准可媲美国内顶级联赛水平,对场地周边基站进行优化扩容、拓宽波段、用户分流,对场馆电力、照明、空调等系统每日检修维护,确保网络、电力、灯光、冷气稳定供应,保障赛事活动顺畅有序。
文体活动加持“体育名城”。2024年,该县共举办(承办)县级以上赛事70次,共2819场,参赛运动员21241人,参与群众达22万多人。其中承办国际级赛事1次,国家级赛事5次,省级赛事4次,市级赛事3次,有力释放了“活力平原 体育名城”的知名度和影响力。9月21日,央视CCTV5黄金时段聚焦平原体育名城建设,重点报道了在该县举办的中国现代五项大众障碍跑活动。同时,该县举办本土文体活动也有声有色。4月份的德州市“两河牵手”文体嘉年华活动共举办16公里骑行、16公里健身跑、10公里徒步、5公里徒步4项赛事,并嵌入露营地联谊、“原质原味”农产品展示、黄河大集等特色活动,参与群众3万人,120万人次观看直播,500多万人次关注、点赞和转发,叫响了平原赛事品牌,打造了文体旅融合发展名片。
体育名城“孵化”文体产业。以文体活动为“媒”,该县企业与外部文体企业链接融合热络,双向赋能,为文体产业迅速发展注入了新动能。该县与宸奇体育等开展体育产品制造领域合作,着力打造全国板式网球装备生产制造基地;与中场线体育公司合作,成为SCBA全国体院篮球联赛品牌运营方,共同运营赛事;与青岛体育中心合作,借助数字化场景展示项目,在张官店建设射箭基地;发挥通用机场的作用,与大河集团联合发展低空经济,建设德州低空经济“产、学、研”一体化产业链。
体育产业兴,文旅产业热。据介绍,借力“两河牵手”文化旅游体验廊道,该县积极发展农家乐、采摘园、特色民宿等旅游项目,建成“幸福小院”等特色主题民宿30余家、主题街区3个、农家乐16处,推出地方网红美食20余个,构建了“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完善的产业链。
“体育名城不但使平原县渐显体育产业兴,体育人才旺的好局面!”县教体局副局长冯圆圆说,仅去年,该县输送的运动员在国家级比赛中获得金牌2枚、银牌1枚,在省级比赛中获得金牌2枚、银牌2枚、铜牌3枚。与山东体育学院达成合作,山体附中即将落户该县,将有更多体育人才从平原走出山东、走向全国、走上奥运。
下一步,平原县将持续加大投入,提档升级文体设施,常态化举办好文体活动,不断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同时将文体活动与消费相结合、与文旅产业相结合,努力将体育产业打造成区域支柱产业。
初审编辑:任楠
责任编辑:马宝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