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武红鹏
责任编辑:马宝涛
大众网记者 武红鹏 通讯员 郑乃春 李文鑫 任云飞 德州报道
近日,德州市政府发布《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直指城市地下空间治理痛点。该政策源于一次覆盖全域的“城市体检”——通过科学诊断地下管线“病情”,以问题为导向开出“治理药方”,推动城市从“被动抢修”转向“主动预防”,为市民打造更安全、更有序的“地下生命线”。
体检“把脉”,城市地下管线存在四大“病症”
早在2022年,德州市启动首轮“城市体检”,地下空间成为重点“查体”对象。经大数据分析、实地勘探和市民反馈,四大突出问题浮出水面。
管线存在不同程度的“打架”:电力、燃气、通信等11类管线交叉敷设,部分区域地下空间利用率不足30%,却存在17处管线重叠隐患。
马路不断地开挖:2023年中心城区因管线施工开挖道路198次,平均每条主干道年开挖2.3次,引发交通拥堵投诉超5000起。
安全存在一定的“盲区”:近30%的老旧管线超期服役,3年内发生燃气泄漏、电缆短路等事件27起,抢修平均耗时4.5小时。
管理出现“碎片”:地下管线管理涉及13个部门、20余家权属单位,协调难、责任界定模糊,导致30%的隐患整改滞后。
“体检报告显示,地下管线问题已成为制约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若不系统治理,未来5年,因管线问题导致的经济损失将超数亿元。”
对症“开药”,三大环节构建全周期治理体系
针对发现的问题,《办法》从规划、建设、运营三大环节创新机制,构建全周期治理体系:
规划“一张图”,终结“各自为战”。编制全市统一的地下管廊专项规划,划定“必须入廊”的八类管线清单;新建道路同步配建管廊;建立跨部门规划衔接机制,避免道路建设与管线敷设“时间差”。
建设“一把尺”,严控质量风险。实行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引入第三方飞行检查,违规企业列入“黑名单”;推广装配式管廊技术,施工周期缩短40%。
用资金“活水”,激活社会参与。探索设立管廊建设专项基金,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债券、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未来3年计划撬动民间投资超50亿元;对参与管廊运营的企业给予政策支持,鼓励专业公司承接长期运维。
初见成效,道路开挖锐减管线事故骤降
实际上,从近年来德州部分地下管廊开始使用以来,已经初见成效。
开挖次数锐减:东风路、解放大道等主干道施工频次下降80%,建筑垃圾量同比减少65%;安全水平跃升:试点管廊投用半年来,管线事故“零发生”,应急响应时间压缩至30分钟;市民满意度进一步提升:今年一季度,城市管理类投诉量环比下降近四成。
从体检发现问题到新规系统治理,德州的地下管廊管理经历了一场“刮骨疗毒”式的变革。这座城市用行动证明:唯有敢于直面问题、创新机制破题,才能让地下“毛细血管”健康搏动,托起市民“稳稳的幸福”。
初审编辑:武红鹏
责任编辑:马宝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