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武红鹏
责任编辑:马宝涛
大众网记者 李冉 刘宪卿 德州报道
七月初的鲁西北平原,热浪蒸腾。在齐河县马集镇潘庄村的黄河左岸,潘庄引黄闸巨大的闸门正全力吞吐着浑黄的河水。作为德州水利系统的“命脉”所在,这座7孔涵闸此刻正经历着一年中最紧张的时刻——2025年黄河调水调沙大幕已然拉。
“调水调沙就是防汛的大考!”站在潘庄闸管所观测点,所长李建峰紧盯着闸下翻涌的水流,语气凝重而坚定。他指向实时更新的电子大屏介绍:“看,小浪底水库下泄的洪峰正向下游演进,预计7月2日前后最大流量将抵达我们这里。这是黄河进入德州的第一道关口,容不得半点闪失。”自6月23日调水调沙启动以来,这座设计引水流量达100立方米每秒的水闸已进入24小时“战斗状态”,李建峰和他的同事们也迎来了全年最忙碌的时段。
“忙中有序”的底气:科技筑牢防汛“耳目筋骨”
虽然“忙”是主旋律,但李建峰更强调“忙中有序”。“数据说话,科技支撑,让我们心里更有底。”他身后的电子大屏上,各处水位、流量、工程状态等信息一目了然。这背后,是德州黄河河务局近年来大力提升的“科技治河”硬实力。
“防汛,拼的就是预警早、反应快、处置准!”德州黄河河务局党组书记、局长曹恩向记者介绍,德州已在山东黄河系统内率先全面建成了立体化监测预警体系。各基层段所配备高清大屏,全局拥有12架无人机、211处高清视频监控点,如同为黄河装上了“千里眼”;部署的根石监测预警系统、冰凌监测分析系统,则像敏锐的“神经末梢”,实时感知着工程基础的细微变化;197处高亮度照明设备,则确保夜间巡查“无死角”。
“我们打造的‘防洪自动化调度指挥系统’,整合了这些‘耳目’传回的海量信息,实现了水情工情实时掌握、指令精准下达、资源高效调配,为安全度汛提供了强大技术支撑。”曹恩说。
此外,德州黄河河务局全面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防汛责任制,建立完善了德州黄河防汛布防体系。2022年以来,新增12处水情测报设施,还设置了9处“河防驿”守险房。
守护“生命线”:防汛关乎数百万人的饭碗与家园
在德州黄河河务局潘庄闸管所的指挥中心,潘庄引黄灌区的地图清晰展现,宛如一棵根系深扎、枝繁叶茂的参天巨树。主干渠自潘庄村发端,91.3公里的“生命树干”强力搏动,延伸出的庞大“枝丫网络”覆盖8个县(市、区),滋养着5851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这条流淌的“生命线”,是数百万群众生产生活的命脉所系,是广袤农田岁稔年丰的根本保障。
正因如此,潘庄闸的安全运行和科学调度,远不止关乎工程本身。它关系着调水调沙期间黄河洪水的顺畅下泄,关系着灌区内数百万亩农田能否及时喝上“救命水”,更关系德州沿黄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每一次闸门的精准启闭,每一组数据的准确分析,每一次夜间的工程巡查,都是对“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无声践行。
守护,更在于全年的精打细算与区域担当。 记者了解到,德州黄河河务局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和“四水四定”原则,将黄河水用好、管好。潘庄引黄闸不仅是防汛的“前哨”,更是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枢纽”。有序开展的引黄入冀、生态补水、保障灌区春灌、支持京杭大运河贯通补水等工作,彰显了这条“生命线”的延伸价值。 据统计,自2022年以来,通过潘庄等引黄工程,德州累计引黄河水达44.56亿立方米。这汩汩清流,不仅滋养着德州大地,也为河北相关地区送去了“及时雨”,强有力地支撑了鲁西北、冀东南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命脉和生态文明建设根基。
记者手记:
黄河安澜,国之大者。站在潘庄引黄闸上,看着滚滚黄河水被有序驯服、引入灌区,听着防汛人员“有我在,请放心”的朴实承诺,感受着科技力量赋予传统防汛工作的新动能,心中那份关于黄河分量的体会,变得无比沉甸。德州黄河河务局用科技赋能筑牢防汛“硬堡垒”,用责任担当守护“生命线”,正是应对汛期大考、确保黄河长久安澜、保障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坚实保障。面对汛期,这道“德州关口”,正严阵以待。
初审编辑:武红鹏
责任编辑:马宝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