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武红鹏
责任编辑:马宝涛
大众网记者 毛冬琛 德州报道
盛夏时节,走进德州市平原县王庙镇张官店村,昔日蚊蝇滋生、垃圾漂浮的废弃坑塘,如今碧波荡漾,荷叶田田,鱼儿欢跃,垂钓者怡然自得,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这一华丽蜕变,正是该村活用“党建体检”成果,精准引才返乡,盘活闲置资源,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
不久前,王庙镇在深化“党建体检”成果运用时,聚焦村级发展痛点。针对张官店村摸排出的“老大难”——村内6个总面积约45亩的坑塘长期荒废闲置,不仅成为环境“疮疤”,更是集体经济的“失血点”,“体检报告”一针见血:“资源闲置严重,缺乏开发思路和带头人”。镇党委精准“号脉”,开出“药方”:盘活资源,关键在“人”。
镇党委和党建联合体迅速行动,依托在外能人信息库精准锁定目标,本村在外从事建筑行业十余年的成功人士赵书立。联合体书记多次登门拜访,详细介绍家乡发展变化、党建体检发现的巨大机遇,特别是45亩闲置坑塘的潜力,以及县镇人才回引政策。家乡的深情召唤、清晰的振兴规划、有力的政策支撑,尤其是党建体检将废弃坑塘精准定位为“潜力点”的深刻洞察,深深打动了赵书立。他毅然决定返乡创业,投身家乡振兴。
在镇村两级大力支持和党建联合体的全程协调下,赵书立率先以租赁形式承包了2个废弃坑塘。凭借专业技术和市场眼光,他投入资金实施标准化改造:清淤扩容、加固塘埂、完善进排水系统。根据坑塘条件,科学规划布局,发展起莲藕种植、生态鱼养殖、休闲垂钓等多元化经营。短短时间,“垃圾坑”“臭水塘”蝶变为环境优美的“生态园”和“致富塘”。
创新模式更让发展成果惠及全村。项目采用“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模式,村集体以改造好的基础设施入股,每年可获得保底分红加利润分成,预计年均增加村集体收入约4万元。休闲垂钓区运营后,年收入可达3万元,村集体也能按比例获益。坑塘的生态化治理显著提升了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为发展乡村旅游打下了基础。更可喜的是,剩余4个坑塘也因该项目的成功示范,吸引了其他投资者的目光,新的开发合作正在洽谈中。
王庙镇党委书记王瑞飞说:“张官店村的成功实践,是王庙镇活用“党建体检”成果、靶向引才、盘活闲置资源的精彩缩影。通过党建“精准号脉”锁定痛点,靶向引回“能人”激活沉睡资源,实现了废弃坑塘从“环境包袱”到“生态财富”再到“集体经济增长极”的华丽转身,生动书写了“党建强、产业兴、乡村美、百姓富”的振兴篇章。”
初审编辑:武红鹏
责任编辑:马宝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