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李敏
责任编辑:马宝涛
大众网记者 李敏 通讯员 郝丽敏 德州报道
7月22日,正值大暑节气。德州市鑫华博润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现场同样热火朝天:在EVA一次发泡成型工序,只见EVA射出成型机正“吞进”粒状原材料,经过精确控温控压加工后,“吐出”一块块初级发泡的EVA小底。
“别小看这些不起眼的‘小底’,它们经过接下来的超临界发泡、复合贴膜等工序后,就会摇身变成当前运动鞋市场最受欢迎的‘超临界’鞋底。因其重量轻、回弹性好、可循环利用等显著优势,已成为顶级运动鞋的首选用材。”业务经理陈实介绍,凭借先进的超临界发泡技术和稳定的产品质量,鑫华博润已成功进入李宁、PUMA、HOKA等知名品牌的供应链体系。“仅李宁一家的订单就已排产至10月份,当前的生产线正24小时满负荷运转,全力保障订单交付。”陈实说。
一家传统鞋底制造企业何以备受高端市场青睐?这背后,蕴藏的是一场传统制造业向新质生产力跃迁的突围之战。
作为行业领军企业,鑫华博润虽拥有86项专利,但也曾面临生产效率低下、能耗高、柔性不足等痛点。“传统生产模式受产品性能、环保标准、劳动力成本等条件制约,难以实现高质量发展。”总经理李玉芳坦言。2021年,乘着国家“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政策东风,公司果断砸下9000万元启动数字化转型,通过智能化改造打通全流程数据链路。“智改数转不仅是降本增效的必选项,更是响应国家战略、提升产业链韧性的关键一跃,只有将前沿科技穿透制造全流程,才能实现质的飞跃。”李玉芳语气铿锵。
9000万元投向何处?攻坚“卡脖子”环节!
从最制约生产的模具开发、生产工艺改起!
“过去最让人头疼的就是模具生产,一套模具从设计到成品得耗时半个月,换模还得停产半天,碰上品牌方改需求,整个生产直接卡壳。”信息化主管张立勇说。为了解决这一痛点,公司引入金属3D打印技术:设计师完成3D建模后,系统自动优化支撑结构并将数据传送至3D打印机,打印过程实时监控温度、功率等参数,高能激光束在金属粉末上精准扫描、层层堆叠,最终成型复杂结构。“3D打印不仅把制模周期压缩到5天内,还能实现高端设计,让鞋底更符合人体工学,提升产品竞争力。”张立勇介绍。
在鞋材制造行业,生产工艺一直是“卡脖子”难题。随着高端运动鞋性能要求的不断提升,超临界发泡技术已成为行业新标杆。为抢占行业高地,鑫华博润组建10余人的研发团队,对超临界发泡工艺进行20余项参数优化,建立标准化生产模型,并引入数字化设备实现全流程智能化管控。其中,AI自优化系统动态优化工艺参数,使产品良率超95%,高于行业均值15个百分点,解决了传统品控难题,确保每双鞋底毫米级精度一致,为客户提供稳定高性能产品。
从原料研发到生产制造,从模具开发到仓储管理,在这场“数智”大改中,鑫华博润生产各环节全面接入“数字快车”,构建起数据驱动、柔性高效的智能化生产体系。这场转型带来了显著效益:生产效率方面,订单交付周期缩短10%,日产能突破2万双;绿色制造方面,单位产值能耗降低5%。日前,该公司成功入选山东省智能工厂名单。“这些成绩只是起点。通过持续扩产和新项目建设,我们正向着年产3000万双鞋底的目标全力迈进!”李玉芳表示。
鑫华博润的实践有力印证:传统产业不是落后产业,注入数字基因,一双鞋底也能踏出中国智造新足迹。在德城,一场场由数字驱动的智造革命正渗透到产业链每一环节,链条上的企业主动求变、协同升级,不断刷新着“德城智造”的品质与高度。
“接下来,德城将继续加大数实融合力度,重点在拓宽智能制造覆盖面、深化产业链创新链融合、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等方面聚力突破,让智能化浪潮在全区产业链上结出更多硕果。”德城区工信局局长付立军说。
初审编辑:李敏
责任编辑:马宝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