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武红鹏
责任编辑:马宝涛
编者按:今年上半年,德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以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为行动指南,紧扣全市发展大局,在住房保障、城市更新、基础设施建设等主责主业上精准发力,争创全国出圈出彩工作11项,打造全省典型亮点工作19项,用一项项落地见效的工作,让“宜居”“安居”从民生期盼变成了群众可感可知的生活实景。
即日起,大众网德州频道推出“住在德州”系列报道,通过镜头与文字,全景展现住建工作如何让城市更有温度,让生活更有质感,让每一位市民在居住环境的改善中收获幸福感。
大众网记者 武红鹏 通讯员 姚淑心 德州报道
“村里条件好了,俺就愿意回来住了。”这是宁津县柴胡店镇王世英村村民柴亮常说的一句话。曾经因为居住环境不佳而和妻子搬到县城打工租房的他,在村里盖上了小洋房后第一个搬回到村里,每当说起来现在的好日子,他的笑里全是满足。
王世英村曾是当地出了名的“空心村”。土房连片、基础设施薄弱,不少村民因居住环境差陆续离开,居住人数最少时,不足全村人口的三分之一。“那时候全村两排土房连像样的排水设施都没有,后排地势洼,下雨时屋里都能积水,夏天旱厕的味道更是呛得人不敢开窗。”村支书陈续勇回忆起过去,连连摇头。
前些年,王世英村抢抓政策机遇,实施全县首个乡村振兴样板工程,共建成67栋二层合院,配套公园、健身广场等基础设施。条件改善吸引了不少在外打工的村民“落叶归根”,如今的王世英村居住率较改建前翻了一番,曾经冷清的村庄又热闹起来。
同样迎来新生活的,还有码头孙村的无房户李路华。因后天残疾,他几十年来无经济来源,靠低保维持生活。老一辈留下的三间土房拆迁后,他只能寄宿在亲戚家。在宁津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和津城街道办事处的指导下,村委会提供地块,通过危房改造政策帮他申请了政府补贴。
“你看这厨房厕所都在屋里,下雨天再也不用跑外面了!”李路华指着家里的新房说。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房屋格局可是“官方认证”的,宁津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推行危房改造“照图施工”,既提升了房屋安全性,又兼顾了居住舒适度。目前,全县危房改造任务已在雨季前全部完成,像李路华这样的困难群众,都住进了安全房、舒心房。
这些村庄的蝶变,正是德州市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打造宜居宜业美丽村镇的生动缩影。近年来,德州以中心镇建设为重要抓手,全面发力美丽村镇建设,让越来越多村民过上了“住有所居、居有所安”的好日子。
加快中心镇建设,是推进美丽村镇建设工作的重要一环。在柴胡店镇悦馨苑万人社区,七十多岁的逯铁匠村村民李春珍在小区散步。去年第一批搬进新社区的她,说起现在的生活满脸幸福:“以前在村里怕房子漏雨,买东西也不方便。现在好了,下楼就有生活超市,离镇上开铺子的孩子也近,遛弯时还能和老姐妹跳广场舞。”
自中心镇创建工作开展以来,柴胡店镇在一南一北规划建设了悦馨苑、桃园里两个万人社区,已安置周边11个村庄5055名群众入住,同步配全小学、幼儿园、卫生室、公园绿地、党群服务中心、为农服务中心等便民设施,村民们从“村里土房”到“镇上洋房”,幸福感节节攀升。
与社区建设同步升级的,还有养老服务。鹤翔老年服务中心作为柴胡店镇中心镇建设基础设施提升项目中的一环,从单一养老机构转型为医养结合体,新建的医疗区和长护专区让服务范围不断拓展。“现在照料着400多位老人,60%都来自周边村庄。”院长王海平介绍,养老院的助餐食堂还对外开放,每天能为附近社区老人、打工族等800多人提供饭菜,成了名副其实的“民生食堂”。
从村庄改造到社区建设,从住房保障到服务升级,德州美丽村镇建设的脚步不断加快。在政策层面,德州编制新一轮中心镇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建立助帮联机制,10个中心镇实施293个项目,完成投资107.7亿元,辐射带动能力持续增强;在农房建设上,累计建成装配式农房300余套,培育乡村建设工匠队伍,出台星级认定管理办法,让农房既安全又宜居;在民生保障上,开工改造农村危房353户,竣工283户,为困难群众筑牢“安居防线”。
此外,德州还加强特色村镇和传统村落保护,将242处传统建筑纳入保护名录,陵城区糜镇三河口陆乡文化特色村落、宁津县柴胡店镇崔杨村红色拓展基地等项目有序推进,让乡村在发展中留住乡愁、注入文化活力。
从“空心村”变“幸福村”,从“土坯房”变“暖心房”,从“村里住”变“镇上乐”,德州正以城乡融合发展为笔,以民生福祉为墨,绘就一幅宜居宜业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初审编辑:武红鹏
责任编辑:马宝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