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郭超
责任编辑:马宝涛
大众网记者 马宝涛 朱学勇 乌鲁木齐报道
夏日的新疆,阳光炽热,瓜果飘香。巍巍天山脚下、乌鲁木齐西郊,坐落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师。下属团场交错分布,欣欣向荣,它们既见证了我国戍边垦荒的光辉历史,也承载着新时代山东援疆的鲜活篇章。
值此德州对口支援兵团十周年之际,记者走进十二师,对话援兵团干部人才,探民生,看项目,用心体悟奋斗,用情记录见闻。
在三坪农场,有一座砖瓦平房,外墙上的“团结紧张 严肃活泼”八个大字斑驳可辨,见证岁月沧桑,门口挂着“山东渤海军区教导旅革命历史文化展馆”牌匾。记者的采访从重温齐鲁儿女西征的故事开始。
半个多世纪过去,昔日的西陲大漠早已换了人间。
2015年8月,是又一轮“西征”的开始——德州市正式启动对口支援兵团工作。
十年来,德州先后选派了四批共327名干部人才来到兵团。他们踏着先辈足迹,扛牢新的使命,从医疗教育“补短板”到产业协作“强筋骨”,再到文化交融“铸同心”,用行动续写着“鲁兵一家亲”的同心画卷。
医生教师“组团赋能”,兵团群众幸福升级
第十二师三坪农场仅有三万多人口,三坪医院院长马文刚怎么也没想到,门诊会天天出现患者排长队的情况,“以前,我只在大医院见过!”
下午2点,按照当地作息制度,已是午餐时间,口腔科门外依然有多位患者候诊。半个小时后,科室负责人王世振送走一位患者,抬腕看了看手表,耐心劝说走廊里的患者下午再来。年轻的王世振来自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德州医院,如今对口支援的三坪医院口腔科,开诊于今年春天他援疆报到之时。在那之前,由于没有相关专业医生,当地群众患上口腔疾病只能外出求医,或者拖而不治。
同样来自德州的医生于伟悦,援助这里建起了肛肠科;修建医生则帮三坪医院建起了全师所有医院中唯一的CT室,目前正在筹建胃肠镜室。五一农场医院外科负责人辛洪磊,来自齐河县中医院,因为自已休假诊室就得停诊,直言“不忍心休假”。
医疗与教育,都关涉民生。目前正在援兵团的德州干部人才中,医生和教师数量最多。
走进三坪农场学校大门,迎面矗立着一座双手造型的大型雕塑,名为“护佑圆梦”,落款为“山东援疆”。1972年出生的魏玉萍,是禹城市步云小学的骨干教师,如今援教三坪学校4年级,她将培养学生数学兴趣的经验带到兵团,让许多孩子爱上了数学。曾经数学成绩不及格的小祁同学,今年已稳步提升到八十多分,家长十分感激,每次见到她都跑上前热情拥抱。
对于自己口中“懂礼貌、情商高”的兵团孩子们,魏玉萍非常喜欢,令其不舍的是,她的援教工作将于暑假结束,好在青蓝工程让她的价值得以持久发挥。“通过手把手传帮带,山东老师给我们带出了一批带不走的师资。”校长薛音告诉记者。已经当上班主任的当地年轻老师马雪双感慨道:“如果不是跟山东来的老师学习,我成长不会这么快。”
老师和医生们还运用互联网,与各自援派单位常态化开展“同上一堂课”“同会一次诊”等活动。从外出求医到家门口看专家,从考试不及格到兴趣驱动提分,山东援疆人才用组团式帮扶啃下了兵团农场民生短板的硬骨头。
与此同时,大家也在援疆一线收获了成长与进步。产科医生刘雅琦入疆后,从诊疗到手术再到善后,由于各种“杂活”都得自已承担,专门自学了“医疗垃圾的处理”课程,同事调侃她是“会专业技术的保洁大姐”,她自己也认为那些在原单位接触不到的事务,对于全面系统地提升个人业务能力大有裨益。
产业协作双向奔赴,“纸上蓝图”变实景
民生改善,离不开经济发展。魏先军是德州市援兵团干部人才领队,他将“十二师(驻乌团场)与乌鲁木齐总体规划拼合图”“兵团五一新区产业空间布局图”等图表挂在墙上。“这都是天天在思考的问题,任实职就得担实责!”已是二次援疆的他,深知发展经济的重要性,也清楚自已和战友们肩上的担子有多重。
在德州对口支援的三个农场中,魏先军任头屯河农场场长,李兆臣和殷金明分别任五一农场、三坪农场党委副书记、副政委。来疆为什么、在疆干什么、离疆留什么?他们将“援疆三问”铭记于心,并用行动给出了答案:去年,头屯河农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亿元,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78亿元;五一农场完成招商引资实物量12.06亿元;三坪农场引进了青农研究院、国家盐碱地综合治理中心、山东科技大学等高校和研发机构。
位于三坪农场的鲁兵人才服务中心,一楼大厅里展示着引进的南果北种、玉露香梨等特色产业,二楼入驻了多家正在孵化的企业,勾勒出兵团产业的未来图景。十二师紧临中心城市,是“一带一路‘桥头堡’”,正是基于其突出的区位优势,十二师被寄予正在崛起的经济高地的期望。
一场场招商引资推介会、企业家座谈会、政银企对接会等,让这里场吸引了外界的关注,人才、信息、资金持续汇聚,越来越多的规划图正在变成实景图。在山东援兵团资金支持下,头屯河农场园区管理服务中心、五一农场社区党建文化活动中心等项目已建成投用。
除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大家也一直在为“后人乘凉”付诸行动。
李兆臣书柜里的《山东军垦女兵》一尘不染。他翻开书页,给记者讲述前辈在脚下这片土地上“献了青春献子孙,献了子孙献终身”的奋斗历程,感情真挚,令人动容。他对农场建设思路清晰,充满希望,“这个楼马上就拆,一条宽阔的公路将从这里穿过。”
从西征先辈到新时代的援疆人,他心中的“路”,也包括打通鲁疆两地间产业协作之路。无论是鲁企进疆,还是疆企入鲁,都是能带来真金白银的双赢之举。山东援兵团干部人才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推动两地产业“双向奔赴”。
其中,11家德州应急产业相关企业集体落户十二师,被授牌为十二师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配套企业;德州市属企业德达集团在疆设立了分公司,目前工程承包合同额突破10亿元;山东高速德建集团的在疆业务实现了长足发展;德州派瑞环境检测公司投资十二师,建成兵团最大环境检测企业,新疆也成为派瑞环境最大的业务市场;德州财金集团、交投集团陆续扣开新疆市场大门;上市公司新疆天润乳业,已在德州齐河投资建厂,顺利投产……
文化润疆,续写两地人民根脉相融曲
援兵团的目标,要让民生福祉更有温度,产业发展更有速度,还要让文化建设更有厚度。
“七一”来临,三坪农场宣文旅中心副主任齐晶晶电话不断,“我们的节目还需要打磨,你晚上有没有时间来指导一下?”“我们申请再增加一支民族舞《鲁疆人民心连心》,还来得及吧?”各基层单位热情高涨,都在为跻身农场职工文艺汇演进行积极准备。
大家的节目中,不乏齐鲁文化的影子,有的融入了援疆元素,就连汇演活动的主题都是“自贸领航新时代 兵地携手向未来”。
文化润疆,细雨无声。多年来,齐鲁文化一直在与新疆文化的交流交融中发展。德州市宁津县组织的宣讲与演出活动,已数次走进兵团,当地干部群众对“日出渤海照天山”品牌耳熟能详。有一台“民族团结一家亲”文艺汇演,7个节目中有6个是德州市和德州对口支援的农场提供的。
今年,来自山东的文化企业云际传媒入驻鲁兵文创中心,其旗下拥有百名才艺主播,他们除了进行当地特色农产品直播带货,最大的精力用于才艺展示。“我们仅在三坪农场就有70个直播间,上百个账号每天都进行民族特色舞蹈等内容的推广。”云际传媒总经理邱涛告诉记者,他们投建的鲁疆文化博览馆正在选品和布展,做这些工作不仅促进了企业发展,还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
鲁兵之家·三坪农场综合文化活动中心一楼大厅,十二师老年大学的学员们跳起了秧歌,音箱里飘出动感十足的韵律,在巨幅壁画《天山春晖》与《泰山旭日》间回荡,背景墙上的“泰山天山根连根 鲁兵人民心连心”道出了人们的心声。二楼舞蹈室,舞蹈爱好者们正在排练民族舞“饮酒欢歌”,墙上挂着“胶州秧歌”“麦西来普”“龙灯扛阁”“起马舞”等舞种的宣传画,一位热心阿姨在跳舞间隙给记者介绍道,这些节目有的是新疆传统舞蹈,有的是山东民间舞蹈,也有的是二者结合创新编排的艺术作品。
鲁兵之家·周末悦课堂曾由德州援兵团教师杨金桂发起,去年她已离疆,但课堂延续了下来,每到周末,侯俊蕾等山东援兵团老师轮流前来上课,当地老师肖宁、宁丽等也参与进来,让兵团孩子们在免费的课后托管场所学习文化课程和书画、音乐、舞蹈等艺术,既开展了文化教育,还保护了文化遗产,更推动了文化创新与融合。
山东的对口支援,让齐鲁文化在边疆大地生根发芽,还激活了兵团文化的内生动力。五一农场四连发展城郊采摘业,办起的“半亩田”吸引了络绎不绝的城里人。“半亩田”一旁,在德州援兵团干部的操持下,修葺一新的连部成为“乡韵记忆馆”,老式农具与德州黑陶、山东葫芦等山东好品同室陈列,历史与现代交相辉映。身为“兵三代”的四连党支部书记刘世存感慨良多,“带动了采摘,留住了记忆,要让屯垦戍边文化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血脉相连鲁兵情,同心并肩一家亲。一台台演出,一场场比赛,一支支舞蹈队,一件件新老器物,都成了平台和载体,它们在讲述着齐鲁文化的丰富多彩,也在演绎着新疆文化的绚丽多姿,更让兵地融合的根脉深扎边疆大地。
初审编辑:郭超
责任编辑:马宝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