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文化①丨大禹是神还是人?

2025-08-08 15:57:00 来源:大众网 作者:马宝涛

  【编者按】

  大禹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地理与人文价值。德州是大禹治水重要区域,禹城市因与大禹治水的历史渊源而得名。为挖掘好、保护好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党的新闻媒体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地域文化研究与传承,大众网德州频道策划推出大禹文化专栏。

  □马宝涛

  有一个问题困扰着许多人:大禹究竟是神还是人?要回答这个问题,不妨从遗迹、文献与文化演绎三个维度探寻答案。

  历史遗迹:寻访大禹的人间行踪

  历史的真相,往往藏在沉默的土地里。在山东禹城,一处名为“具丘山”的遗迹,率先为我们勾勒出大禹的“人形轮廓”。

  据禹城旧志记载:“禹邑城西有台,名曰‘具丘’。”相传大禹在禹城治水时,为观察水势、指挥众人,率众堆土筑成一座“高十仞,广倍之”的巨丘,后人称之为“具丘山”。如今登临禹城市十里望镇的具丘山,仍能体会“一望十里”的视野;紧邻的禹王亭博物馆中,大量与大禹相关的文物、史料静静陈列,它们不似神话中缥缈的描述,而是以实物形态诉说着具体的功绩——这些可触可感的遗迹,分明指向一个结论:大禹的故事,始于真实的人间行动。

  禹城的证据并非孤例。当地伦镇的“小城子坡高唐故城遗址”(即“禹息故城”),呈三城叠压之势,从地层学角度为“大禹在此治水并建城”提供了考古实证。这些扎根于大地的遗迹,如同历史的指纹,清晰印证着大禹作为“人”的活动轨迹。

  考古与文献:多重证据链相互印证

  若说地方遗迹是“点”的证明,全国范围内的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则构成了“面”的印证网络,让大禹的真实性愈发确凿。

  在河南、陕西等地的考古发掘中,与大禹治水时期对应的文化遗迹屡有出土,它们共同勾勒出一幅“大禹奔走各地、因势利导治水”的历史图景。其中,西周时期的“遂公盨”堪称关键物证——这件青铜器上的铭文,清晰记录了大禹治水与德治的事迹,是目前已知最早关于大禹的文字记载。作为距今近3000年的实物,它比后世文献更接近历史现场,为大禹的存在提供了不可辩驳的早期证据。

  文献记载则从另一维度强化了这一结论。《史记》中详细记载:“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从出生、治水到建立夏朝,司马迁以明确的时间线和事件描述,还原了大禹的生平。更值得注意的是,司马迁撰写《史记》时,不仅参考了大量先秦文献,还亲身实地考察,其记载的严谨性为后世所公认。此外,《尚书》《竹书纪年》《左传》等多部古籍中,均有关于大禹的一致记载。考古实物与文献记载相互勾连,形成了一条完整的证据链,如同“历史的区块链”,让大禹的真实存在无可置疑。

  神化背后:历史真实与文化演绎

  既然大禹的“人形”已被充分证明,为何他会逐渐被赋予“神性”?这实则是历史真实与文化演绎的自然分野。

  远古时期,人类对自然的认知有限,面对洪水等天灾往往束手无策。大禹治水的成功,不仅解决了人们的生存危机,更凝聚了民族信念——这种“救民于水火”的功绩,在口耳相传中逐渐被放大,进而融入了神化色彩。正如爆火的《哪吒2》中“金箍棒为大禹治水遗物”的彩蛋,正是这种文化演绎的延续:人们以想象丰富英雄的形象,实则是对其功绩的敬仰与纪念。

  从文化角度看,神化大禹是一种集体情感的表达。他的“神性”并非否定其“人性”,而是后人对“为民奉献”“因地制宜”等精神的浓缩与升华,反映了中华民族对英雄的崇拜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综合遗迹、考古、文献等多重证据,答案已然清晰:大禹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他是一位带领民众治理水患的领袖,一位具备智慧与担当的政治家、水利家。而其“神性”,不过是后人在历史基础上的文化演绎。

  认识到大禹的“人性”,而不消解其伟大,反而让我们更能体会到,所谓英雄,正是在真实的困境中挺身而出的普通人。这种“直面苦难、务实进取”的精神,才是大禹留给我们最珍贵的遗产。

初审编辑:郭超

责任编辑:马宝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