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郭超
责任编辑:马宝涛
由山东电视台联合潍坊市第八批援藏工作组发起的37°2中国艺术教育公益行”“鲁藏情”西藏首届爱心支教活动,于近日在日喀则市南木林县潍坊小学成功举办。此次活动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爱心支教教师,通过美术、舞蹈、英语、儿童综合素质等课程,为高原学子播撒艺术与文化的种子,成为社会力量援藏的生动实践。
艺术教育进高原,文化交融润童心
在海拔4500米的南木林县潍坊小学,“孔子学堂”内传来朗朗书声。支教团领队张美冉老师以一堂别开生面的“寻迹端午”传统文化课拉开活动序幕。通过趣味互动,孩子们不仅了解了端午节的20多种名称及其文化内涵,更在寓教于乐中感受到中华传统节日的魅力。“我们希望打破围墙式教育,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收获课堂之外的成长。”张美冉老师表示。
此次支教课程涵盖美术、书法、舞蹈、英语及非遗体验等多元领域。在“中国非遗大漆”课堂上,孩子们亲手制作大漆扇,惊叹于传统工艺的精妙;美术教师于俐、章艳艳以水墨画为媒介,激发学生对自然与生活的艺术表达;书法教师郭振克服高原反应,用笔墨传递文化之美,五年级学生铁小梅在课后动情表示:“郭老师让我感受到书法的魅力,我想成为书法家!”
爱心接力促成长,鲁藏情深谱新篇
南木林县潍坊小学是潍坊援藏单体投资最大的民生项目,总投资7524万元,其中潍坊援藏资金达3899万元。2024年,潍坊援藏工作组进一步投入200余万元建成“孔子学堂”,推动文化援藏与教育创新深度融合。此次支教活动正是依托这一平台,为651名学生带来全新的艺术体验。
舞蹈教师刘玉娟在形体课上发现,许多孩子的体态存在沉肩、含胸等问题。她设计了课前体态训练小任务,短短几天便看到学生们的显著改善。“他们的眼神里有光,带着羞涩却充满灵性。”刘玉娟感慨道。二年级学生索朗央拉通过舞蹈训练找到了自信:“我要像刘老师一样美!”
活动期间,支教团还特别策划“风筝载祝福·鲁藏共腾飞”手绘风筝活动,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潍坊与南木林的60名学生跨越山海同步创作,用彩绘老鹰风筝寄托对祖国繁荣昌盛的美好祝愿。五年级学生强巴卓玛说:“五彩的风筝象征鲁藏情深,我们会像格桑花一样绽放!”
双向奔赴的感动,教育之光永不熄
支教团中不乏感人至深的“双向奔赴”。志愿者扎西为协助舞蹈排练喊哑了嗓子,却从学生身上看到自己的童年倒影;支教教师王玉武携7岁女儿王佳念同行,父女俩与藏族孩子结下深厚情谊。王佳念主动参与公益活动,成为支教团中最活跃的“小团员”;而王玉武收到的三封学生来信更令他泪目:“他们说我是带给他们的那一束光。”
来自西藏本地的志愿者佩玛英卓、扎西则架起了文化桥梁。曾留学英国的佩玛英卓将国际艺术教育理念融入英语教学,她认为:“西藏的孩子天生是艺术家,他们需要被看见。”山东企业代表吴兴华表示,作为“德朗玛”品牌使命的延伸,此次活动将打造成可持续的公益项目,助力西藏教育与文化发展。
种下希望的种子,未来可期
一周的支教时光转瞬即逝,但教育的火种已深深扎根。汇报演出上,《礼仪之邦》的舞姿、《500英里》的合唱、《鲁藏情》的歌声交织成文化交融的华章,赢得全场热烈掌声。南木林县潍坊小学党支部书记乔松表示:“支教老师不仅教会孩子欣赏美,更点燃了他们追求梦想的热情。”
正如支教教师郭梅洁所说:“你第一次来西藏,会把心留在这里。”带着这份牵挂,张美冉老师与团队许下承诺:“孩子们,等我还会再来!”未来,37°2中国艺术教育公益行将持续深化“鲁藏情”项目,让更多边远地区的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在艺术与文化的滋养中,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初审编辑:郭超
责任编辑:马宝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