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李敏
责任编辑:马宝涛
大众网记者 李敏 通讯员 宋钊铭 德州报道
塔吊轰鸣作业,工人们有序施工,工程车辆往来穿梭……9月4日,记者走进德州天衢新区绿色低碳半导体产业园项目建设现场,一排热火朝天的建设图景扑面而来。目前,该项目已完成6个单体的主体建设,正在进行二次结构、装饰装修和电气安装阶段,朝着“10月底交付”的目标全力冲刺。
“按照最初规划,项目交付时间原定在2026年5月底,如今我们把工期足足提前了7个月,预计今年10月底就能完成交付。”德州天衢新区绿色低碳半导体产业园项目负责人钱汉指着施工现场的展板向记者介绍道。这份“提速答卷”的背后,是施工团队与政府部门协同发力,将“不可能”变为“可能”的硬核实践。
据了解,德州天衢新区绿色低碳半导体产业园位于东方红路以北、崇德八大道以东,自2025年4月启动建设以来,便承载着区域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使命。该项目由中国核工业华兴建设有限公司承建,是天衢新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期)的核心组成部分。项目总用地面积约69.24亩,规划建设6座单体建筑,涵盖1座三层厂房、1座六层倒班楼、1座普通仓库、1座化学品仓库、1座门卫室以及1座废水处理站,建成后将为半导体产业落地提供“拎包入驻”式的基础设施保障。
“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建设任务,必须打破常规,但前提是不影响周边群众生产生活、守住安全生产底线。”钱汉坦言,为抢抓工期,施工团队制定了一套“超常规”推进方案。
在施工时间上,项目摒弃传统“朝九晚五”的作业模式,实行24小时三班倒连续施工制度,机械设备昼夜不间断施工,任何技术或现场协调事务不过夜。
极端天气是工程建设的“拦路虎”,为应对低温、雨季、高温等可能出现的状况,项目组提前制定多套应急预案,提前备足保温被、排涝泵、遮阳棚、防暑药品等物资。
正是这些“未雨绸缪”的举措,为工程如期推进筑牢了“防护墙”。
项目建设跑出“加速度”,离不开政府服务的“强支撑”。在项目推进的关键节点,天衢新区管委会多个部门主动靠前,用“全流程护航”解决了施工团队的后顾之忧。
时间回溯到今年4月项目开工前,一个难题曾让钱汉和团队犯了愁:产业园北侧有一处8米深的私人租赁鱼塘,而该区域恰好规划为产业园的废水处理站。“鱼塘不做填埋处理,废水处理站就没法开工,整个项目进度都会被拖慢。”钱汉说,由于鱼塘归属个人租赁,协调填埋涉及多方利益,仅凭建设方难以快速推进。
得知这一情况后,天衢新区建设管理部立即牵头,联合袁桥镇人民政府、发改统计部、财政金融部等组成专项工作组,主动对接鱼塘所有者,耐心讲解项目建设的意义与规划,同时协助制定合理的补偿方案。经过沟通,村民同意填埋鱼塘。
在加快建设进度的同时,该产业园的“绿色基因”同样引人注目。
“我们不仅要建得快,更要建得‘绿’,目标是将其打造成名副其实的零碳产业园。”德州天衢新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负责人王宸说,“建筑完工后,建筑屋顶将满铺光伏板,实现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我们还计划建设虚拟电厂,整合资源智能调控,降低企业用电成本。同时,通过采用提高节能设计、利用高性能外墙保温材料,使得整体节能降碳大幅提高,接近公共建筑的节能要求。”
初审编辑:李敏
责任编辑:马宝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