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文化⑥丨大禹一生干了三件事

2025-09-12 10:59:02 来源:大众网 作者:贾春新

  【编者按】大禹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地理与人文价值。德州是大禹治水重要区域,禹城市因与大禹治水的历史渊源而得名。为挖掘好、保护好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党的新闻媒体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地域文化研究与传承,大众网德州频道策划推出大禹文化专栏。

  □马宝涛

  “大禹”和“治水”,仿佛是天生紧密相连的两个词。哪怕是七八岁的小孩子,只要你提起“大禹”,他往往也会顺口接上“治水”二字。不过,大禹一生的功绩,可远不止成功治理一场大洪水这么简单。中国第一个朝代夏朝,便是由大禹建立的。这一关键举措,对推动华夏文明进步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堪称他最大的人生功绩。而在治水成功之后、建立夏朝之前那段时间,大禹就如同众多官员一样,有着一段持续升迁的经历,那就是先后辅佐当时的部落首领尧和舜。所以,回顾大禹的人生功绩,按照时间顺序,可以归纳为三条:治水、佐政、建国。

  治水:奠定伟业之基。无论是传世文献,还是出土器物,都有大量关于大禹治水事迹的记载。在中国历史上,洪水并不罕见,可没有哪一个治水者像大禹这样,被后人反复书写、千古传颂。大约在公元前2097年,二十多岁的大禹,被朝廷点名接替父亲去治水,一步成为“水利部长”。《史记?夏本纪》记载:“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大致意思是,禹的父亲鲧因为治水失败,被流放而死。禹为了洗刷家族的耻辱,也为了拯救天下百姓,全身心投入治水工作中,最终取得了成功。司马迁是个非常严谨的史学家,在他笔下,生动描绘出大禹风餐露宿、日夜操劳的形象。而且在治水技术上,大禹相较于先辈有了很大进步。这种进步,可不只是把“堵”改成了“疏”,而是疏、堵、钟、障等多种方法一起使用。经过十多年时间,治水这项系统又复杂的大工程终于完工,百川归海,人们也从高山上搬回陆地居住。治水,是大禹人生中的一大功绩,也让他声名远扬。

  佐政:推动社会进阶。治水成功后,大禹到朝廷述职,得到了舜帝赏赐的一枚黑色玉板。在十多年的治水过程中,大禹在用人、调配资源等管理方面的才能得到了锻炼和提升,舜帝便直接把他留在身边,委以重任,还尊奉他为山川神主,让他统领州伯,到各地巡视。事实证明,大禹在朝廷为官非常称职,处处展现出卓越的才华。又经过大约二十年的职场历练,大禹逐渐成长为部落联盟领导层的核心人物,开始摄政掌权。《竹书纪年》记载:“乃荐禹于天,使行天子事也”。从那以后,大禹大显身手,总管民众、划分九州、征伐三苗,处处彰显出出众的领导能力。我们现在熟知的九州,就是大禹在那个时期划分的,这标志着从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国家政治迈进,是社会的一大进步。而且,他还根据各州的区位和物产等情况,把土地分成三级九等,确定了各地的贡赋及进贡路线,为后世数千年的行政管理与经济秩序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大禹的辅佐下,部落联盟权力日益集中,影响力辐射四方,天下呈现出安定祥和、井然有序的繁荣景象,为一个更为强大、统一的国家诞生创造了有利条件。《史记·匈奴列传》载:“尧虽贤,兴事业不成,得禹而九州宁。”

  建国:开启华夏文明。《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公元前2070年,大禹为舜帝守丧三年后,登上天子之位,面南而坐,君临天下,宣布国号为夏后,姓姒氏。至此,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诞生了,中国历史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政治体制从部落联盟时期迈入国家文明时期。大禹成了世代传颂的华夏立国之祖,被后人称为禹帝、夏禹王。勤政为民的大禹,建立夏朝后推行了赐土封姓、颁布夏历、兴文重教等举措,明确各方诸侯的土地与姓氏,指导百姓依时节从事农业生产,倡导良好的社会风尚与道德规范。与此同时,大禹以身作则,勤政爱民,始终将百姓福祉放在首位,营造出国家初创时期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他的这些努力,不仅巩固了夏朝的统治根基,更为后世历代王朝的治理提供了宝贵借鉴,在一定程度上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

初审编辑:郭超

责任编辑:马宝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