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李敏
责任编辑:马宝涛
编者按:
金秋时节,德州大地满地金黄、硕果飘香,处处是丰收的喜人图景,而比果实更珍贵的是,是了不起的德州农民,他们之中,有带领村民实现田间、云端“双丰收”的致富带头人;有扎根沃土的“土专家”;还有敢闯敢干的“95后”村支书……为进一步挖掘他们背后的精神内核,全面展现德州农业的丰硕成果,值此秋粮归仓时节,大众网德州频道推出“了不起的德州农民”专题策划,把镜头对准田间地头的“主角”,用笔尖记录他们敢闯敢试的勇气、扎根乡土的坚守、精益求精的追求。
大众网记者 孙瑛娜 通讯员 邱杨 王晓芮 德州报道
在德州市德城区二屯镇杨庄村,2000余亩耕地长期以玉米、小麦等传统作物种植为主,村民守着土地却难赚“热钱”。而如今,这片土地上不仅彻底改变传统农业生产繁琐现状,逐步迈向高效、省力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20亩地从金银花改种甜糯玉米,开启特色农业种植的“二次创业”,还借助线上直播,助力村集体增收。
带领村民实现了“田间”与“线上”双丰收的,正是杨庄村党支部书记罗丽丽。在村委会深耕十五年,她从破解传统种植困境起步,再到步入线上直播新赛道,用实干为杨庄村种出了“好日子”的双重底气。
要实现“双丰收”,田间的“第一收”是根基。
罗丽丽首先瞄准传统种植的“低效痛点”:以往传统种植中,人工打药不仅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每亩成本还高达120多元,灌溉也依赖传统方式,耗时费力且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为破解这些困境,罗丽丽积极推动村里引入农业技术革新,在植保环节推广无人机打药,将每亩打药成本降至20元,大幅降低人力与经济成本;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协调铺设田间管道,让村民实现“地头拧开开关就能浇地”,彻底改变传统灌溉繁琐现状,这一系列技术升级让杨庄村传统种植告别“靠天吃饭”的难题。
技术升级让耕地“松了绑”,但要让土地真正“生金”,还得走特色种植的路。
杨庄村曾试过20亩金银花种植,靠精细加工打开过销路,可近年市场行情下滑让收益缩水。罗丽丽没犹豫,果断提出调整思路:“不能一条路走到黑,得跟着行情变。”今年5月,她在收获了最后一茬金银花后,果断将这20亩地改种甜糯玉米,开启特色农业种植的“二次创业”。
甜糯玉米种植对罗丽丽和村民们来说是全新领域,为种好甜糯玉米,罗丽丽下足了功夫。她四处打听、辗转联系上乐陵农业专家,引进当地特有的甜糯玉米种,“这种子虽贵,但口感和品质是普通玉米比不了的。”从播种到管理,她每天通过微信发图、电话沟通,反复向专家请教施肥、灭虫等细节。白天蹲在闷热的玉米地里观察长势、记录情况;晚上还得整理技术要点、和村“两委”商量次日安排,忙到深夜成为了常态。
75天后,甜糯玉米迎来丰收,可甜糯玉米生长周期短,黄金采摘期更短,晚一天就会老化。
盛夏时节,午后的日头毒辣刺眼,玉米地里密不透风,闷热得像个蒸笼,她的衣衫被汗水浸透,紧紧贴在后背,皮肤被晒得通红,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淌,可她手里掰玉米、装袋子的动作始终没停。
“这玉米黄金采摘期就7天,晚一天就老了,大家每天下午3点半就下地,忙到晚上8点多,凌晨两点半又要去黑马大市场批发,再累也不敢耽误。”罗丽丽笑着说起抢收的日常,“有时候遇上大雨,地里满是泥坑,玉米叶子上的水珠混着泥点溅得满身都是,可天再热、雨再大,也不能让玉米烂在地里。”
虽然辛苦,但成果喜人,功夫不负有心人,甜糯玉米亩收入能达到1400至1500元,是普通黄玉米亩净收入的2倍,村民们捧着玉米,实实在在尝到了“田间丰收”的甜。
眼下,甜糯玉米刚收获完毕,罗丽丽的新规划已提上日程。“准备把玉米秸秆还田,种上荠菜,采用无公害种植和喷灌管理,这样既能供游客采摘,剩余部分还能送进加工厂做荠菜团子。之后再种小麦,一年能多好几笔收入。”此外,她种的1亩菊花试验田也将在9月收获,未来打算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销售,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一年种几茬、轮作不空闲,土地才能发挥最大价值。”谈起未来的土地规划,罗丽丽信心满满。
从怕“丢人”到粉丝2.4万,线上拓路拿下“二收”突破。
“双丰收”的另一重惊喜,藏在罗丽丽的直播间里。去年11月,受德州市其他村党支部书记启发,她开始尝试直播,最初只是讲解低保办理、养老保险申请等农村政策。“一开始面对镜头特别紧张,还有黑粉说‘丢人’,我心里也打鼓,但转念一想,我一没偷二没抢,是为村民办实事,我怕啥?”罗丽丽顶住压力,不仅坚持每晚直播两小时,还慢慢加入带货环节——对接火腿、扒鸡、酱菜、小麦粉等产品。如今,她的直播间粉丝已达2.4万,最多时有近2000人在线,直播赚来的佣金,扣除工作人员工资后,全部归入村集体。“这些钱要花在刀刃上,让大家都能享受到实惠。”罗丽丽的话里满是对村民的牵挂。
在杨庄村的土地上,罗丽丽既躬身田间钻研特色农业生产,也紧跟趋势探索直播助农。在她的带领下,杨庄村的土地摆脱了传统种植的局限,焕发出新活力,村民的日子也越过越有奔头。“只要能让村里越来越好,让村民多赚钱,我苦点累点都值。”罗丽丽的话语朴实而坚定,她正用行动书写着新农人助力乡村振兴的动人篇章。
初审编辑:李敏
责任编辑:马宝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