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武红鹏
责任编辑:马宝涛
海报新闻记者 祁小丽 史艳辉 德州报道
走进德州,人们发现,健康与养老正变得前所未有的贴心与便捷。从社区家门口的医养服务,到高端医疗技术惠及寻常百姓;从遍布城乡的“15分钟健康服务圈”,到景色宜人的康养文旅打卡地……这一切背后,是德州市医药与康养产业深度融合带来的民生温度。
近年来,德州市医药及康养产业坚持制造与服务并重、创新与融合并举,围绕医药制造、医疗器械、医疗服务、康养服务四大领域全面发力,逐步构建起全链条生态体系,不仅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更在多个细分领域实现突破,成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民生福祉提升的重要力量。截至目前,德州市医药及康养产业链共有规上企业及机构108家,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180.26亿元。成绩背后,是德州系统构建的“链长统筹、链办协调、部门联动、属地落实”工作机制的有效支撑,也是政策、人才、平台、服务多维协同的结果。
医药制造是德州医药健康产业的核心板块。目前,全市拥有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企业200余家,其中规上企业28家。2024年,规上企业营收达到35.26亿元,同比增长11.61%,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成功入选山东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库,禹城市健康食品产业集群也跻身全省医养健康特色产业集群。
在关键产品和核心技术上,德州表现尤为亮眼:鱼油及制品、头孢米诺钠两类产品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咖啡酸片等8个产品全国第一。山东百多安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的“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成功打破国外垄断,安颂和德的“人工陶瓷髋关节假体”突破国外高端材料与技术壁垒,实现国产替代。
企业引育与平台建设同步推进。德州成功引进卡森细胞等29家行业领军企业,推动齐鲁制药、上海医药集团、修正药业等龙头企业落地布局,并联动中关村海淀园共建生命科学城。创新方面,联合60余家高校、企业和医院成立“创新应用研究院”,依托德州学院共建“未来药学产业学院”,目前已拥有市级以上创新平台24个,培育山东省瞪羚企业11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5家,百多安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医疗服务直接关系民生,德州从“名院、名科、名医”和基层服务四个维度系统推进。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德州医院获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跻身全国三甲医院前10%;德州市妇幼保健院与首都儿科研究所合作共建德州儿童医学中心,并牵头组建“鲁冀边区域儿童医学发展联盟”;哈特瑞姆心血管病医院成功实施全市首例“人工心脏”植入手术,正全力打造区域心脏医疗中心。越来越多的专家定期来德州坐诊、教学,让更多德州家庭不再为家人的健康担忧远行。
学科和人才建设成效显著。全市现拥有国家中医药重点专科1个、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单位2个,省级中医药重点专科10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含特色专科)34个,县域省级临床重点专科15个、数量居全省首位。通过“北接南融”战略和京德医疗健康事业促进委员会平台,累计达成“北京名中医工作站”等合作150余项,引进培育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118名,高学历、高职称人才超2000名。
“现在有个头疼脑热,在‘家门口’就能诊断,真是太方便了!”不少村民欣喜地发现,智慧医疗已联通到基层。德州市通过心电诊断、影像诊断、AI辅助“三张网”,贯通市、县、乡、村四级医疗机构,让农村居民不出远门也能享受优质诊疗服务。德州建成16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改造薄弱村卫生室1509家,基层医疗机构诊疗量占比超71%,连续两年位居全省第一,“15分钟健康服务圈”基本建成。
让“养老”更安心,是这座城市温柔的承诺。在产业融合方面,德州积极探索“医药+康养”“医疗+文旅”“医工协同”等多业态路径。全市11个县(市、区)全部获评省级医养结合示范先行县,106个乡镇(街道)成为省级医养结合示范乡镇,85家医养结合机构、1.7万张床位,1005家医疗机构可提供上门服务。产业融合发展还催生了一批“健康+旅游”好去处。齐河县依托黄河国际生态城打造20多个大型文旅康养项目,夏津县以黄河故道古桑资源发展桑产业链康养模式,双双入选国家级示范案例。集医疗、护理、养老于一体的德州养老示范城等中高端项目正稳步推进,不同需求的老人在这里找到了归宿。周末带着家人走走康养精品线路,感受自然、调理身心,也已成为越来越多人健康生活的新方式。
在医工协同方面,全市已有3家医疗机构具备国家药物和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资质,承接来自齐鲁制药、恒瑞医药等企业发起的注册类临床试验63项,合同金额超1600万元。百多安联合3位院士、30余位专家和50余家顶尖机构成立全国首个医工交叉与转化协同创新平台,承担多项国家级重大项目。
展望“十五五”,德州将继续把百姓健康放在首位,持续扩大医养服务供给,全面落实《德州市医养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24—2027)》,聚焦“医、药、养、中、融”五大方向,持续深化“北接南融”策略,完善“一极引领、三带协同、五地支撑、全域联动”产业布局。通过项目人才双招双引、自主研发与成果转化并进,力争到“十五五”末引进培育150家以上示范性规上企业和医疗机构,产业链营收突破300亿元,将德州打造成为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医药及康养产业高地。同时持续推动医药制造集群化、医疗服务高端化、康养服务多元化、中医药发展特色化、业态融合深度化,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惠及全市人民的医养健康服务体系,实现产业发展与民生改善深度融合、互促共进。不久的将来,一座更具温情、更富活力的健康之城,将让德州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更加充实。
初审编辑:武红鹏
责任编辑:马宝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