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李敏
责任编辑:马宝涛
编者按: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民营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在德州天衢新区这片充满活力与机遇的热土上,一大批敢闯敢试、创新实干的民营企业正迅速成长,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中坚力量。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和市关于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生动展现新区民营企业家奋发进取、链动未来的时代风采,大众网德州自即日起推出“企业家面对面”系列报道,聚焦天衢新区产业链中的“链主”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瞪羚企业等先进典型,全方位、多角度讲好企业家创业故事、创新实践和责任担当。
大众网记者 张小璐 张凤帅 高志玟 德州报道
在德州天衢新区,一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正将阳光转化为绿色能量,其平板太阳能产品远销全球40多个国家。盛拓科集团作为世界级平板太阳能智造基地,如何以技术创新破局?如何布局全球化战略?政府又提供了哪些关键支持?今日,我们与董事长韩荣涛面对面探寻答案。
01技术创新:从“精密材料”到“系统集成”
问:韩董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采访。盛拓科作为平板太阳能领域的领军企业,技术创新无疑是核心驱动力。我们了解到,公司在核心材料和技术集成方面近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能否请您具体谈谈?
韩荣涛:确实,技术是盛拓科的立身之本。我们的创新主要聚焦在两个关键方向,核心材料的精密化和整体系统的集成化。
在核心材料方面,今年5月,我们自主研发的“太阳能平板集热器吸收膜”技术获得了国家专利认证。这项技术的关键在于它能通过独特的摩擦与移动协同机构,高精度地检测镀膜的光滑度和摩擦力。这项突破性的检测技术,已经应用在全球领先的平板集热器生产线上,有力支撑了我们在核心材料市场的领先地位。
在系统集成方面,今年2月我们发布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太阳能热电孪生T/PV Pro系统。核心价值在于首次实现光、电、热、储四种能源形式的深度融合。它特别适用于无电网覆盖的地区,能够同时提供清洁的热水和电力。系统性能提升显著,电能热能综合瞬时能效最高可达88%)。目前,这套系统已经在天津市南开中学海河教育园区学校成功运行,为该校宿舍楼及洗浴设施提供绿电、热水和供暖服务。系统每年可提供43800千瓦时电能,同时有效降低供暖能耗33%。
问:除了民用领域,在工业应用方面,盛拓科的技术是否也找到了新的用武之地?
韩荣涛:是的,工业领域是我们非常重要的应用场景。我们成功开发了太阳能高温蒸汽热泵系统,这个系统能稳定输出高达180℃的蒸汽,特别适用于食品加工等高能耗工业流程。与传统的电加热方式相比,这套系统的运行成本可降低20%左右。目前,我们已形成中低温工业用热产品矩阵,涵盖平板集热器、热电孪生、热泵及余热利用等系列,精准覆盖 65℃-180℃工业用热区间。
02全球布局:人才、数字、场景“三擎驱动”
问:技术创新是基础,而企业的发展壮大则需要更全面的布局。盛拓科的产品已经出口到全球40多个国家,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公司如何保持并提升自身优势?
韩荣涛:支撑我们全球化步伐的主要是三大支柱:坚实的人才基础、深入的数字化转型和灵活的定制化能力。
人才是根本。今年6月,我们成功获批山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这为我们吸引高端研发人才提供了重要平台。我们积极融入德州现有的64家博士后平台网络,共同开展光热材料等前沿课题攻关,为持续创新注入源头活水。
数字化是引擎。我们正在向“智能制造”转型中,2024年,我们成为山东省DCMM(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贯标试点企业和“晨星工厂”,全面推进从供应链管理到生产制造全流程的数字化升级。举个例子,我们通过引入人工智能质检技术,使EFPC高效平板集热器的一次合格率提升到了99.6%,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一致性。
定制化是关键。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太阳能产品的需求差异很大。以欧洲市场为例,我们专为中西欧地区研发的热电孪生系统,完美契合了当地绿色采暖的政策导向和气候需求;而在东南亚市场,我们开发的承压式平板太阳能热水器则充分考虑了当地高温多雨的气候特点和消费偏好。这种基于深度市场洞察的定制化能力,使我们赢得了包括8年长期合作伙伴在内的全球客户的高度认可。
问:面向未来,盛拓科的重点发展方向会聚焦在哪些领域?
韩荣涛:未来我们将重点深耕“三热一储”领域,即建筑供暖、工业蒸汽、农业烘干以及跨季节储能技术。跨季节储能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方向。比如我们在西部地区建设的示范项目,就是将夏季富余的太阳能热量储存起来,用于冬季供暖,整个系统的能源利用率提升了70%,这对于解决可再生能源的季节性波动问题意义重大。
03营商环境:政府“铺路”,企业“奔跑”
问: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外部环境。作为扎根德州天衢新区的企业,您觉得当地在营商环境方面,为盛拓科的成长提供了哪些关键的支持?
韩荣涛:天衢新区为我们提供的支持是“实打实”的,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搭建产学研融合平台:政府积极牵线搭桥,促成了我们与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团队共建“院士工作站”。这种深度的产学研合作,让我们的研发周期缩短了30%,加速了技术成果转化。
提供高效政务服务:在申报DCMM贯标认证的过程中,开发区专门成立了工作专班,为我们提供了从材料准备到流程指导的全方位服务,整个认证过程只用了3周时间就高效完成,让我们能更专注于核心业务。
搭建国际交流桥梁:今年3月,在德州市外事办的积极推动下,成功邀请到赞比亚驻华大使率团来公司考察。大使对我们的太阳能光热系统表现出浓厚兴趣并高度认可,这为我们拓展非洲市场打开了重要窗口。
问:您对未来地方政府在支持企业,特别是支持像盛拓科这样具有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走出去”方面,还有哪些期待?
韩荣涛:我们非常期待政府能在更高层面上,进一步打通“技术出海”的通道。比如,推动建立太阳能领域技术标准的国际互认机制。中国在太阳能应用技术创新方面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如果能减少国际标准壁垒,将能让我们的创新成果更顺畅地服务于全球的碳中和目标,这也是中国企业对世界绿色发展的贡献。
初审编辑:李敏
责任编辑:马宝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