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丨德州交通强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2025-10-24 18:57:38 来源:大众网 作者:武红鹏

  大众网记者 武红鹏 德州报道

  10月24日,德州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德州“十四五”发展成就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九场,邀请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石连革介绍“十四五”期间全市交通运输事业高质量发展成就。

  据介绍,“十四五”以来,市交通运输局牢记“交通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开路先锋”的使命定位,锚定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德州行动,加快完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交通强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一是综合立体交通网加快构建。“十四五”时期,全市掀起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热潮,截至目前,累计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559亿元,较“十三五”时期跨越式增长115%,年均投资超110亿元。目前,境内已建设形成“三纵四横”铁路网、“四纵三横”高速公路网、“四纵四横”普通国省干线主公路网以及2万余公里农村公路,区域内实现“县县双高速、村村通油路、户户硬化路”。铁路机场方面,全市铁路营业里程416.75公里,较“十三五”末增加20.5公里,其中高铁总里程达196.51公里,居全省第5位。加快构建“1+12”现代化机场群,庆云通用机场开工建设,德州民用运输机场、临邑通用机场正在开展前期工作。公路方面,公路通车总里程22130.8公里,居全省第4位。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594公里,较“十三五”末增加102.4公里,全省第6位;普通国省道通车里程1121.2公里,全省第9位,“十四五”以来国省道改造提升达901.6公里、占全市通车总里程的80.4%,在2024年全省国省道综合考评中获第一名;新改建农村公路3939公里、完成危旧桥改造259座,县乡道三级以上公路占比由“十三五”末的31.7%提升至60.2%,建制村通双车道比例达53%、较“十三五”末翻了一番,经验全国推广。累计创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2个,省级示范县3个。

  二是运输服务效能显著提升。在客运方面,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十四五”期间,中心城区营运公交车达1306辆、营运线路总长度1700余公里,比“十三五”末分别增加了83%、79%,连续5年实施中心城区每年5个月免费乘坐公交车普惠政策,力度全省最大,与335个城市实现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创成全国首批绿色出行城市;累计开通德州至济南、德州至衡水等城际公交线路27条、全省最多,全市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客车率达100%,2021年度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综合水平达到5A级。在物流方面,全域建设完成农村物流服务点7171个,县乡村三级物流网点实现100%全覆盖;全国首创打造全域客货邮融合发展示范区,累计建成运营线路155条,农村物流成本特别是农产品上行成本下降10%、效率提升40%,累计创建全省客货邮融合发展样板县4个、全国农村电商快递协同发展示范区3个、全国快递服务现代农业示范项目3个、农村物流品牌2个。

  三是行业治理体系更加完备。德州坚持“用改革的办法推进一切工作”,争取省级以上试点34个、典型案例25个,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改革动能。首创以“全链”工作为主线打造“交云办”政务服务品牌,道路货运企业开办等4项“高效办成一件事”深入推进,“一网通办、限时办结”服务模式不断完善,办理效率较“十三五”末提升88.7%。在全省交通系统率先建立交通执法“三书同达”机制,累计创成信用交通市1个、信用交通县(市、区)7个,争创数量居全省首位。科技治超成效显著,累计建成治超非现场执法系统41处,非现场执法系统路段平均超限率保持在1%以内,经验做法全国推广。持续推进出租车行业改革,出租汽车新老业态协同发展省级试点落户德州市、全省唯一,打造“德州出租模式”。全省首创驾培“全链条”服务监管改革,9部门联合印发实施方案,机动车驾驶员培训“一件事”试点顺利验收、全省复制推广。打造“红德交运”行业党建特色品牌,建成高质量党群服务阵地37个,实现司机党群服务阵地100%全覆盖。

  市交通运输局党组成员,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杜守军,市交通运输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郑亚非,市交通运输局党组成员,市交通运输综合执法支队党委书记、支队长宋玉刚分别就全市国省道在项目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交通重大项目规划、推动城乡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和治理超限超载等方面的有关情况答记者问。

  据介绍,在国省道在项目建设方面,德州除项目建设外还重点打造了数字公路、路警联动、公路保护等几个亮点。

  一是数字公路用得上、用得好。聚焦公路数字化、智慧养护等前沿技术,在全省首创“一体化大养护巡检分析决策机制”“一体化管养五联工作机制”,轻量化巡检效率提升2-4倍,异常路况数据样本准确率达到97%。

  二是“路警联动”提升路网运行效率。为进一步缓解道路施工对群众出行的影响,在国省道共建共管、数据共享、公路共查、站所共建等12个方面与交警部门展开深度合作。在建项目“少封一天是一天、少封一米是一米”,过往司乘通行时间缩短1.5小时,运输成本降低20%,群众热线反映率同比降低32.5%。

  三是“桥河共治”共护路畅水美。全省首创“桥河共治”模式,与漳卫南河务局、水利局在桥下空间治理、堤顶路交叉区域治理、汛期联查等方面共同携手,涵盖全市桥梁210座。今年以来,组织应急演练26次,清理桥下堆积146处,清理垃圾525吨。

  四是“公路吹哨、执法报到”爱路护路形成闭环。建立公路牵头,执法、巡查等配合,县级公路交通部门具体落实的协作机制。今年以来,实施联合巡查133次,巡查里程13730公里,处置涉路事件845起,路域环境显著提升。同时,积极做好“公路帮办”服务,对全市重点项目涉及穿越、跨越国省道等涉路事项,超前办、接力办,助企审批效率提高30%,时间缩短一个月以上,作为省交通运输厅优化交通运输营商环境优秀案例全省推广。

  “十五五”期间,德州将系统推进普通国省道的升级改造与功能完善,重点解决断头路、瓶颈路等问题,满足群众出行与产业发展的多元需求,加强与其他运输方式的衔接,进一步扩大国省道覆盖面,构建全方位开放的国省道体系。初步规划实施G240鲁冀界至武城杨官屯段、S323平原小仓村至平原夏津界段等普通国省道新改建、修复养护项目58项,建设里程约884.3公里,投资约161.7亿元。预计到“十五五”末,德州市国省道公路网将更加完善,较“十四五”末增加里程约81.1公里,其中一级路里程增加206.7公里,一级路占比由41.2%提升至55.6%。

  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市交通运输局深入落实交通强国战略,持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内联外畅、多元立体”的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加快完善。

  铁路方面。济郑高铁建成通车,津潍高铁加快建设,全市铁路营业里程达417公里,其中高铁里程197公里,形成“三纵四横”铁路网(三纵:石济客专、京沪高铁、京沪铁路;四横:石德铁路、德大铁路、邯济铁路、济郑铁路),与京津冀、济南都市圈、中原城市群的通达更加高效,从德州出发,可实现半小时抵达济南、1小时直达北京、4.5小时通达上海。

  公路方面。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2.2万公里,公路密度为213.6公里/百平方公里,均居全省第4位。其中:高速公路方面:德郓高速、济南至宁津高速等10条高速公路先后开工建设,全市形成“四纵三横”高速公路网(四纵:京沪高速、京台高速、济南都市圈环线、德上高速;三横:滨德高速、青银高速、济聊高速),全面实现“县县双高速”,通车里程达594公里,居全省第6位。普通国省道方面:G513陵城段、S323夏津段等4个改建项目先后开工建设,累计实施48个普通国省道大中修项目,全市11条普通国道、10条普通省道纵横交错、连线成网,形成“四纵四横”普通国省干线主公路网,通车里程1121公里,居全省第9位,路况技术水平稳居全省前列。农村公路方面:累计新改建农村公路3939公里,农村危桥实现动态清零,农村公路等级路率、乡镇三级以上公路通达率、建制村和自然村通达率均实现100%,县乡道三级及以上公路占比从“十三五”末的31.7%提升至60.2%,建制村通双车道比例达53%,较“十三五”末实现翻番。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达20416公里,居全省第4位。齐河、禹城成功创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平原、武城获评省级示范县,乐陵、禹城、齐河、德城被评为省级客货邮融合发展样板县,多项经验做法入选部、省典型案例。

  机场方面。规划布局“1+12”现代化德州机场群。运输机场方面,德州民用运输机场正在推进选址工作;通用机场方面,现有平原通用机场投入使用,庆云通用机场正在建设,临邑、乐陵通用机场正在开展前期工作。

  水运方面。规划构建“一纵两横”内河航道网(一纵:京杭运河;两横:徒骇河、漳卫新河),相关论证工作正在有序开展。

  在交通重大项目规划方面,市交通运输局将积极发挥重大项目牵引作用,聚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济南都市圈等重大战略,高点站位、提早谋划、前瞻布局,规划“十五五”重大交通项目120余个,涵盖铁路、机场、高速公路、普通国省道、农村公路等多个领域,推动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一是持续攻坚续建项目,力争早日发挥效益。市交通运输局将把续建项目作为“先手棋”,采取“挂图作战、倒排工期、销号管理”系列硬措施,持续推进济南至宁津高速公路、庆云通用机场等12个重大项目建设,力争济南至宁津高速公路、庆云至章丘高速公路、济南至东阿高速公路齐河至东阿段、济南至临清高速公路齐河至临清段、G240武城段等项目于2026年建成通车,实现“十五五”开门红,让交通基础设施更早发挥效益。

  二是全力保障新开工项目,尽快形成投资增量。新开工项目是扩大有效投资的核心支撑,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市交通运输局将全力以赴破解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难题,确保德商高铁、高青至武城高速平原至武城段、G339宁津绕城段、S323陵城北外环至陵城平原界段、临邑通用机场等102个重点项目尽快开工建设,每年新改建农村公路500公里,力争县乡道三级以上公路占比达到70%,保持农村公路危桥“动态清零”,为扩大交通有效投资、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是精心推动前期项目,夯实长远发展根基。聚焦发展低空经济等新质生产力,完善综合立体交通运输方式,稳步推进德州至聊城铁路、德州民用运输机场、庆云至章丘高速北延、济南至宁津高速北延、高青至武城高速公路西延、G104临邑东环改线段等10余个项目前期研究工作,争取国家和省级支持,为“十五五”乃至更长时期的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储电蓄能。

  通过以上项目实施,到2030年,德州市全面建成“四纵五横”铁路网、“七纵六横”高速公路网、“四纵四横”普通国省干线公路网,铁路营业里程达到479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865公里,通用机场数量增至3个,北接南融、内畅外联、便捷高效、绿色智能的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基本建成,省际交通开放联通水平、区域交通运输一体化水平明显提升。

  在推动城乡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方面,德州市抢抓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机遇,紧紧围绕城乡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目标,以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和城际公交改造为两大关键抓手,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方面,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驶入“快车道”,畅通城乡流通“微循环”。德州大力推动客货邮深度融合,盘活城乡运输资源,从“提升层级、完善保障、凝聚合力、培育样板”等多个方面做足“融合”大文章,打通村级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十四五”期间,德州持续整合交通运输、邮政快递、商贸供销等各类资源,依托现有的城乡客运班线、场站,建设或改造了一批具备客运、货运、邮政、快递等多种服务功能的乡镇运输服务站和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点。目前,建成县级综合性物流分拨园区16个,乡镇多功能共配中心130个,村级物流快递站点5102个,实现了县乡村三级物流网点100%全覆盖,基本实现了“一点多能、一网多用”。同时,我们积极探索“客货邮+电商”“客货邮+农业”等新模式,支持电商平台与快递物流合作,建设电商直播试点,构建“进城+下乡、线上+线下、快递+电商”新体系。过去“酒香也怕巷子深”的优质土特产,如今可以通过我们的运输网络发往全国各地,实实在在地促进了农民增收,服务了乡村振兴战略。

  另一方面,跨区域通行实现“高品质”,提升群众出行幸福感。“十四五”以来,德州市不断优化跨区域通行方式,积极开展对毗邻城市间传统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截至2025年10月,德州市已累计开通跨区域城际公交线路27条,开通数量居全省首位。开通的线路中,涉及融入济南都市圈发展战略的有9条,分别为齐河至济南(5条),德州至济南,禹城至济南,平原至济南,临邑至济南;涉及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3条,分别为德州至衡水,德州至景县,德州至郑口(故城);其余15条为市内线路,目前中心城区与毗邻县市区均已实现城际公交通达。积极推动定制客运发展,截至2024年年底,全市现有55条客运班线全部开展定制化运行,依托定制客运服务平台提供“线上购票、沿途上车”的灵活服务模式,如“德州至济南遥墙机场”“齐河至济南”等部分定制客运线路还可提供“门到门”定点接送服务,极大方便了群众城市出行。

  在推动城乡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治理超限超载方面,市交通运输局坚持和完善“五个治超”,在全省率先走出一条“政府主导、部门联动、权责明晰、奖惩有力”的治超新路径,治超工作持续走在全省前列,在全国形成重要影响。

  一是坚持政府治超,压实主体责任。以政府为核心,统筹交通运输、公安、市场监管等多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健全治超工作机制,真正将部门行为上升为政府主导。

  二是坚持联合治超,提升执法质效。联合公安部门,成立市治超工作专班,深化车辆超限超载协同治理;与公安交警部门联合开展“百吨王”货车专项治理行动,“百吨王”预警数同比下降52.3%;强化跨区域协同,部署开展鲁冀两省六市“百吨王”治理联合行动,打造共建共治共赢的一体化治理新格局。

  三是坚持科技治超,提升科技监管水平。全省首家建成市级“治超非现场平台”,实现全市非现场调度指挥、案件协查、数据共享“一网通办”。“十四五”共规划建设48处治超非现场执法系统,目前已建成41处,完成省级规划目标的85.4%,覆盖全市高速公路出入口、普通国省道公路的非现场执法系统网络基本形成。创新治超非现场执法“5511工作法”,非现场执法系统路段平均超限率保持在1%以内,相关案例被中央党校评为全国“党政信息化最佳实践案例”(全国百例,交通唯一),并被评为治超20周年“公路治超典型案例”,在全国治超大会上全国推广。在2025全国公路治超研讨会上做典型发言,介绍了德州市打造高速公路无感化监管通道的经验做法。

  四是坚持源头治超,完善源头监管机制。按照德城区试点先行、10个县市区全面铺开的“两步走”布局,将货运源头管理纳入安全生产监管范围,明确属地及部门监管责任,按照“谁许可,谁监管”的原则,落实大宗货物装运场所的监管责任。

  五是坚持信用治超,推动信用交通市建设。推动市信用体系建设办公室出台《德州市道路交通安全领域信用惩戒实施意见》,明确信用治超四项措施,加强治超联合惩戒力度。针对非现场筛查的外省市车辆执行难问题,实施“信用台账”管理,这一执法理念和模式走在全国前列。

  在城市交通发展方面,德州圆满完成主城区巡游出租汽车行业改革,建立了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服务提升、典型引领的行业高质量发展格局。打造“专班+协会+工会”“一体两翼”保障机制,创新“一考双证”“一车双价”“巡网融合”“95128智能电召服务”“巡游车多模式运营”等发展举措,完善行业规范管理、平台主体退出、信誉质量考核、网约车双合规化提升等多项规范制度,破解新能源巡游出租汽车推广“难题”,打造13处出租车党群服务阵地,激活了行业潜力,实现了行业规范高效治理。德州市网约车双合规化水平居全省前列,巡游出租汽车全量网约化,行业治理经验、典型案例多次被省交通运输厅全省推广。

  城市公交方面,已连续5年在中心城区实行5个月全域全员免费乘坐公交政策,惠民力度全省最大。截至目前,中心城区开通常规公交线路85条,定制公交线路70条,线路总长度1700余公里,通过打造“主干线+支线+微循环”的多层次公交网络,为市民提供便捷公共出行服务。2021年,在中心城区实行公交成本规制,从根本上保障了公交企业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2022年,德州市被评为全国首批绿色出行考核评价达标城市;2022-2023年,公交民生实事工作连续两年被市政府授予“红旗单位”;2024年,全省城市公交适老化民生实事工作现场会在德州召开;2025年,开展城市公交精细化服务提升年活动,公交服务质量显著提升。

  驾培方面,我局联合9部门印发《德州市深化驾培行业“全链条”服务监管实施方案》,启动德州市驾培行业“全链条”服务监管改革。通过综合施策,尤其是通过公布驾校“红黑榜”、驾校投诉工单办理情况和考试通过率等信息,对驾校产生有效震慑作用,投诉量降幅明显。今年,联合市公安局印发《德州市“驾考一体化”服务改革方案》,开展“驾考一体化”服务改革。目前,“驾考一体化”服务平台已建设完成,全市在营的108家驾校已全部上线,实现线上报名、签订合同、交费等功能。学员可通过平台查看驾校的经营项目、培训能力、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学员满意度评价等事项。

初审编辑:武红鹏

责任编辑:马宝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