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郭超
责任编辑:马宝涛
大众网记者 马宝涛 德州报道
11月3日,海峡两岸大禹文化交流活动在德州禹城市举行。来自宝岛台湾和大陆各地的史学界、文化界专家学者,尼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联合研究生院的师生等数十人齐聚一堂,围绕大禹文化的历史渊源、精神内涵、当代价值,以及德州市大禹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情况展开深入交流。
深秋的禹城,风轻日暖,叶染金黄,处处浸润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气息。在禹王亭博物馆内,系统展示着大禹一生治水、辅政、建立夏朝的功绩。参加交流活动的嘉宾们在讲解员的引领下,驻足凝视珍贵史料与文物,重温大禹坚韧不拔、因势利导的治水智慧与科学精神。禹王亭下、具丘山上,松柏苍翠,文脉绵延,嘉宾们怀着崇敬之心拾级而上,瞻仰禹王碑,研读历代先贤对大禹的评论词章,感悟大禹精神的传承脉络。近年新落成的中国农耕文化博物馆内,则用现代化的方式生动诠释了大禹治水成功后,祖先借助水利发展农业的生存智慧,穿越四千载,至今仍闪耀着实用价值与文化光芒。如今,“禹疏九河”之一的徒骇河依旧在禹城穿城而过,河岸上的夏都聚落文化广场上,九洲文化柱巍然矗立,柱上镌刻着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各州简介。嘉宾们置身其中,用心体会禹划九州的政治智略与历史价值,并在《禹贡》雕塑下重温“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的经典要义,深切感受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大禹后裔、台北夏氏宗亲会秘书长夏雷是首次到访禹城,对于此行感慨万千。他在接受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采访时说:“大禹‘生于北川、功成禹城、归葬绍兴’的生平脉络清晰完整,德州在大禹文化的传承发展方面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挖掘、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效卓著。”在室内交流环节,夏雷首先作主旨发言,以“万里寻根溯禹迹,两岸同心续华章”为主题,介绍了大禹文化在台湾的传承发扬等情况。他提到,台湾多处水仙宫均供奉着大禹,当地民众将大禹尊为水利工程师的鼻祖,传承着以科学方法治理水患、造福民生的大禹精神。
禹城市大禹文化产业发展中心党组书记、主任钱军在交流会上表示,大禹曾在此治理水患、造福万民,禹城也因此成为黄河生态保护与文化记忆的鲜活地标。多年来,禹城通过学术深耕夯实文化根基、通过品牌活动激活文化气场、通过景观建设塑造文化地标、通过文艺创作融铸文化记忆,让大禹文化在这片土地上得到了生动传承与大力弘扬。
山东省博物馆特聘首席专家孙敬明从龙山古城与两周金文的研究视角出发,深入论述了海岱区域作为大禹文化中心的历史地位。在他看来,大禹治水不仅是中华民族公而忘私、无畏奉献精神的最早典范,更是推动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重要原动力和催化剂。据历史文献记载,德州境内相继发现了禹王亭、禹城邢寨汪、齐河尹屯等多处龙山文化遗址,这些遗迹多分布于地势较高的古台、土岗等处。结合史料考证,专家推断古代德州为水患多发之地,而禹城一带正是大禹治水的主要活动区域。
活动现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马平安等专家学者还分别从“大禹文化对孔子思想的重要影响”等多个角度,分享了各自的学术见解与研究成果,为现场观众带来了一场丰富的文化盛宴。
德州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张志华表示,德州市始终充分发挥大禹文化资源优势,目前已编制完成大禹文化旅游度假区规划,加速布局大禹文化主题景区,着力打造大禹文化精品旅游线路,并专门设立了大禹文化产业发展中心等机构。“我们要让更多人了解大禹文化、学习大禹精神,让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
本次海峡两岸大禹文化交流活动由德州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禹城市人民政府、尼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联合研究生院秘书处联合主办。
初审编辑:郭超
责任编辑:马宝涛